|
日本長照 醫師公會協助推動 |
文 / 丁鴻志 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較英、美、德、韓等國為快,又因為少子化的浪潮,總生育率一路下滑,家庭照顧人力日漸不足,長期照護的需求日漸增多。未來長照政策發展會深深影響醫界未來發展的方向,筆者在102年9月及105年2月分別參加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舉辦的日本長期照護參訪團,實際參訪日本醫療機構及長照機構,同時也參加由日本醫師會安排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於日本長照政策之專題講座,深切體悟目前日本長照政策的發展;雖然面臨某些困境,仍有許多值得臺灣借鏡之處,期盼與各位醫界先進分享,共同為臺灣長照發展盡綿薄之力。
日本長照政策 機構特色 營造家環境 年輕人從事照護工作 營造「家」的溫馨氣氛
日本長照機構均非常強調「尊重個人」理念,所以在提供服務內容存有彈性調整空間,並非統一或制式化,以尊重受服務者需求為導向。以失智者照護為例,為符合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在環境空間規劃時即以塑造像「自己家」一樣的感覺為目標,容許有一小小空間可佈置像原來的家,雖是小小貼心設想,卻可大大協助失智者重拾尊嚴。建議臺灣未來在長照服務的規劃上,長照機構應思量擺脫統一、制式的服務框架,發揮創意營造像家一樣的環境,才能開創出有特色的長照服務。
1. 現代化洗浴設施 |
|
日本長照機構不論是入住式或日間照護(DAY-CARE)都非常重視對長者之沐浴服務,各式各樣先進洗澡設施讓人非常讚賞,充份體現熱愛泡湯民族對長者的關懷。 |
|
|
2. 年輕人投入長照 |
|
臺灣長照以外籍看護工居多,鮮少看到年輕人願意從事照護工作,日本從事照護工作者有很多是年輕人,但照護員工作辛苦時間又長,日本也想學習臺灣引進外勞參與長期照護的工作,是否引進外勞勢必成為安倍政府一大考驗。 |
日本長照 發展現況與趨勢
● 財務沉重負擔 設立高齡研究中心 |
|
1. 日本長照保險制度實施後的財務問題,必須引以為鑑: |
|
|
日本長照保險制度已推行15年,隨著高齡化比率漸高,保險給付支出總費用隨之不斷增加(2000年導入此保險時支出3.6兆日圓,2016年預估10.4兆日圓,2025年預估為21兆日圓),財務問題成為政府的一大負擔,不僅被保險人保險費必須提高,日本政府也計畫調高消費稅(目前為8%,預計調高至10%)以因應危機,長照保險的財務問題顯然是日本政府面對的嚴肅課題之一。未來臺灣導入長照無論採「稅收制」或「保險制」,都必須以日本經驗為警惕,才能避免碰到相同的財務危機。 |
|
|
|
|
2 國家級的長照政策研究中心: |
|
|
今年除了參訪「入住式」長照機構之外,特別選定名古屋「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這是一個直屬日本厚生勞動省國家級的研究單位,針對日本人口高齡化所衍生的各項問題進行研究。該中心設有醫院,也設有各類高齡研究所及研究中心,除了進行醫療生物臨床研究,如失智症新藥研發等;也進行國家高齡政策之擬訂,如居家醫療政策即出自該研究中心,日本政府也相對投入大量經費預算支持。未來臺灣有無必要設立國家級長壽研究中心,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
|
|
|
● 在地化照護 醫師會扮演重要角色 |
|
3. 地區性「在地化」整合照護: |
|
|
日本近年來大力建構「地區性整合照護系統」,以30分鐘內可提供生活圈必要服務範圍為單位(同國中生學區劃分),提供高齡者從醫療、長照、預防、居家、生活支援等整合性「在地化」照護。今年安排參訪日本醫療法人社團永生會所屬相關機構就是提供東京八王子市高齡者地區性整合照護計劃,有提供急性醫院、慢性醫院、診所、入住式機構、DAY CARE、團體家屋及訪視看護站等各類型的醫療服務。 |
|
|
|
|
4. 居家醫療與長照合作服務: |
|
|
日本為因應解決戰後大量嬰兒潮出生人口在2025年將屆臨75歲以上,為解決其對醫療病床需求及回應長者在家終老的期待,大力推動居家醫療及長照合作計畫,目前正試辦中,預計於2018年全面實施,日本醫師會及各地醫師會均扮演重要角色,郡市區醫師會亦可辦理部份委託業務。 |
|
|
|
|
5. 日本醫師公會角色— 厚生勞動省推動「居家醫療」 |
|
|
在獲得日本醫師會支持後,才交由各都道府縣和當地醫師會去推動,充份展現日本醫師會在醫療政策之影響力與實力。 |
醫師積極參與 台灣應改革與重整
日本為提供全人照護,醫師從醫療到長照,從醫師意見書、各項評估、預防失能及預防失能惡化專業診斷是醫師專業無可替代的,醫師一定要積極參與才能將醫師扮演的角色發揮出來,民眾才能感受到醫師之重要性,維護醫師的社會地位。
面對超高齡人口結構的劇變,臺灣現有的醫療體系與醫師要因應此一挑戰,從提供民眾疾病預防、醫療照護到長照預防、長期照護及生活支持等各層面間之銜接都要無縫接軌,務必要跳脫傳統的思維,臺灣目前醫療和長照各行其事現況勢必作一改革與重整,讓醫療與長照合作,醫療體系重整刻不容緩,才能提供民眾完整醫療與照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