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中生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臺中市醫師公會美展聯誼社社長 內科醫學的始祖,William Osler(1849-1919)給醫生的建議「開始職業生涯之後,醫師難免囿於自我中心,自我教育的孤立情境,要持續讀書,善用科學期刊的知識,以建立自己的生涯,避免因孤立而導致提前老化」,他也說「行醫之外一定要有嗜好,需要文化修養,如果這樣,會讓你們成為更健全的人」,他舉例多接觸文學是一種方法。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也建議「人一生都必須勤讀文學書籍,且至少要學一種樂器」。
喜歡畫畫,照自己的感覺畫
醫學與藝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專業.醫生看診需要理性的頭腦(左腦思維),而藝術創作則更需要感性的思維(右腦思維),這是科學研究的看法。我認為醫生與畫家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就是觀察力的培養。當醫生最重要的訓練就是觀察力,觀察力的訓練會讓醫生的眼光比常人更敏銳,更能注意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這種訓練對藝術創作很有幫助。
比如我特別擅長風景畫,我沒有拜師學過油畫,只是照自己的感覺走,以寫實為基礎再加入自由的想像,所構成的畫面很自然,也有我自己的風格,這種能力應該是來自觀察力的訓練。相同地,從事創作以後我的觀察力也日益進步,這對看診也有幫助,醫學與藝術這兩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在我的人生裡巧妙地相輔相成,沒有半點違和,不是很奇妙的事嗎? 藝術創作,自內心最真實感情
身為一個心臟科醫師與教授,我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處理「心」的問題,面對學生也都是在談治療「心」的方法.醫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行醫是我的職責,我不會放棄行醫之路,雖然如此,藝術創作對我而言卻最珍貴,因為所有的創作都來自內心最真實的感情,這使得「心」超越了它實體的層次,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意義的名詞,心是懷抱情感、記憶、靈感、思想與種種未知可能的載體,透過創作,我可以把內心世界的種種重現於畫布上,因此我的創作觀也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來陳述:「畫由心生,意在筆先」。
忘卻世事紛擾,充滿作畫幸福感
那麼,藝術創作對我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有人說,創作可以「抒壓」,可以療癒心靈。某種層面來說或許如此,但是對我而言,創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必須要認真以待,所以不但不能「抒壓」,反而造成更大的壓力。這一切的壓力是來自自我要求,想要表達的感覺無法表達、想要呈現的畫面呈現不出來,這時就會有壓力。每當這個時候,我會去翻書研究,去觀摩名家的作品,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
作品完成後,我會先要身邊的家人給我最客觀的評論,然後反覆地修正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當我畫出自己真心滿意的作品時,內心的成就與滿足感無與倫比,每一次全新投入於創作中而忘了世事紛擾時,心靈也隨之提昇到一個更高的、充滿幸福與感激的層次。對我而言,創作最大的意義莫過於此。 轉換身份,對生命有更深體驗
身為一個醫師跨足藝術領域,其實還有另一個特殊的意義。當我以畫家的身份接觸藝術界、與藝術家交流時,彷彿打開生命另一扇窗戶,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藝術家的生活方式與思考問題的角度,與醫生完全不同。當我轉換身份時,我也暫時脫離了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對於生命有了更深的體驗。身為醫生,我們每天接觸的病人來自各行各業,對於不同背景的病人,了解越多就越能幫助他們。當我們跟病人溝通交流,聽懂病人在說什麼時,內在產生的自信與能量,就像創作的充實感一樣,源源不絕。所以,不管作畫還是行醫,收穫最多的都是自己。
公會美展聯誼社 豐富醫師心靈
臺中市醫師公會的同仁,在幾位前理事長帶領之下,創立了「臺中醫林」文藝園地期刊,籌組名聞遐邇的「1388薩克斯風樂團」以及「臺中市醫師公會美展聯誼社」,這些藝文團體活動,增益了全體醫師會員的文化素養,讓醫師成為更健全的人。最近醫學研究論文也證實,學習樂器確實可以提升腦力的活躍,因為它的活動促進眼到、手到、腦到、耳到的效果,減緩老化的發生。
臺中市醫師公會美展聯誼社創立已8年,提供會員發表作品的園地,豐富了每位醫師的心靈,正符合了William Osler所說的成就我們的健全人生,在這新的一年,欣見同仁踴躍參與展出,願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們醫師生涯更充滿藝文靈性,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歡迎踴躍參與展出!! 臺中市醫師公會美展聯誼社 費 用:入社費/2000元 常年社會: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