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秀縵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精神科主任
禮記禮運大同篇內描繪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這樣的社會裡,老人家可以安享晚年。
面對老人家生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而「楢山節考」是1983年一部日本電影,描寫在日本山中某個貧窮的小村子,沿襲下來了一種拋棄老人的傳統~就是將所有活到70歲的老人,不管身體是否依舊硬朗,只要到這個年紀就要被家人背到山上丟棄,來節省糧食的支出。69歲的阿玲婆,因為擔心兒子不忍背母親上山而惹人嘲笑,故意敲掉自己還很結實的門牙。清晨,兒子背著婆婆上山,山上白骨成堆…。
當今已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筆者看診時,發現有些長年可以規則就醫的老人家,漸漸出現無法規則服藥,忘記回診時間等情形。當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希望家人陪同就醫時,往往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幸運的老人家,子女可以陪同回診,經過檢查、說明、提供合適的治療及照護建議後,得以安享晚年;有的則牽扯出「家家那本難念的經」-如兒女事業有成,卻遠在他鄉,沒能適時查覺;有的縱然有心照料,然經濟重擔令其無法分身;有些老人家只能與另一個生病的老伴相依為命,甚至孤苦無依,需要照會社工協助介入。
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二十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3月召開部長級失智症會議,指出全球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而失智人口數每20年成長一倍,2050年將超過1億3550萬人。在台灣,失智症人口亦繼續攀升。以民國103年底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於民國103年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227,137人。推估民國103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39,760人,佔全國總人口1.02%,亦即目前在台灣約每10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在未來的47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40人的速度在成長,所有人都應及早準備。
失智症即是認知功能顯著降低
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老年期發生漸進性的認知退化,這種漸進性的智能喪失,足以妨害病人的社會及職業功能,並危及其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這種情況稱為老年失智症。所謂的認知能力則包含~複雜的注意力( Complex Attention)、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學習和記憶(Learning and Memory)、語言(Language)、知覺動作(Perceptual-Motor)以及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即便現今社會變化,筆者心中仍有一個小小的夢想~期待我們在壯有所用之時,能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我們的幼有所長,而未來能老有所終。
失智症病人的 特殊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