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治療癌症
世界各國正積極發展
集中火力鎖定腫瘤
更能減輕腫瘤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
文 / 趙坤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
隨著社會文化及生活習慣改變,惡性腫瘤死亡率逐年攀升,截至102年度,全臺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已佔總死亡人數之29%。如國人所熟知,癌症治療之三大主軸為放射治療、手術及化學治療。其中放射治療雖可歸為物理性療法,然而傳統之光子治療(直線加速器之X射線或鈷六十射線)極容易波及身體內正常細胞,進而引發另患者不適的副作用。
質子療法 癌症病人新契機
1974年,質子(proton)治療率先在美國開始進行研究;1990年,在醫界、學界共同努力下,美國第一座質子中心正式開始運作,開啟放射治療新里程。質子治療現已為各國癌症治療的發展趨勢,更為癌症病人的新契機,根據PTCOG (Particle Therapy Co-Operative Group,全球粒子治療合作機構)統計,至2011年底之前,已有八萬人以上曾接受質子放射治療。包括美國、日本、德法等歐盟諸國,甚至大陸、韓國等也在積極發展。
質子治療乃是將處於高能量狀態的質子打入病體中,對癌細胞放出輻射,達到摧毀癌細胞的目的。要提升質子的能量狀態,首先需要透過同步加速器(synchrotron)或迴旋加速器(cyclotron),在一段距離中,透過電場的作用與磁場的校準,達到加速質子的目的,並調正質子在操作者預期的方向裡移動。
縮短療程 標記腫瘤的位置
質子治療具有布拉格峰(Bragg Peak)註2之物理特性(圖1),治療時集中火力鎖定腫瘤組織給予最有效的照射(圖2、3),並可避免正常組織接觸過多不必要劑量,降低輻射引發副作用、減少誘發第二惡性腫瘤機率。目前通行於各種癌症治療中,乃是以較高劑量光子(x-ray)輻射,透過一次性或短短數次施打,達到腫瘤萎縮的目的。然而傳統之光子射線,伴隨的副作用與風險較大,病患癒後的照護較繁瑣。相對而言,質子治療特性使醫者更能得心應手為病患制定妥適療程,同時減輕對患者身體正常組織的傷害(圖4)。
由於質子所放出的輻射量會隨著質子打入病體的距離而定,必要預先準確計算質子施打距離;而精確計算距離後打入病體的質子,也大幅提升輻射計量控制的精準度。因此,將質子打入病體前,須經由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或是核磁共振攝影(亦稱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明確清楚地標示出腫瘤的位置。
效果較強 高劑量低輻射優勢
為確保質子治療操作時,質子能準確送入癌細胞區,通常採用或打造特殊器具將病患固定在床台上,使病患—特別是腫瘤發生的位置—無法輕易移動,之後,再將患者推送入質子治療室中,接受質子治療。
目前質子治療已證實能對癌發部為周邊之正常組織,以平均約減輕60%的輻射量影響,來達到相同的療效。放療評估裡,有兩項標準作為放療效果的指標。其一為相對生物效應(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簡稱RBE),指的是「不同兩種放射線要達到同樣效果的劑量比」;其二為氧增強比(oxygen enhancement ratio, ORE)註1。質子對腫瘤組織的REB相較一般光子射線稍高(倍數約1.1),ORE則為相當、或稍低一點;使得質子治療的整體放射生物效應相對較佳。
引進先進技術 接軌國際水平
依據行政衛生署最新公告之標準化死亡率、惡性腫瘤死亡占率及內政部公告之100年12月底人口數,粗估中、彰、投地區約500萬人口中,每十萬人口裡多達有2萬多人罹患惡性腫瘤。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身為『A 級』的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重視醫療照護及就醫品質,於2007年成立癌症中心以來,除了發展多專科團隊合作模式,亦將以承接照護中部地區民眾健康之責,發展頂尖癌症治療技術。
本院將繼續以「促進人類健康基本人權」為宗旨,秉持著「以病人為尊、以員工為重、以醫院為榮」之價值,正在建置中臺灣第一個質子治療中心,以造福臺灣中部民眾,引領癌症照護之發展與國際接軌,為癌症病患(肝癌、肺癌、頭頸癌及兒童癌症)健康受益權利帶來長足進步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