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球當成自己家 一切就會改變
反空污 保健康 本會拜訪臺中市環保局 尋求對策
把病人拉到基層…… 落實分級醫療 邱泰源優先使命
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 衝擊急診室 恐動輒得咎
醫療機器人 成群結隊來敲門!
醫療機器人 將狂奔而來
倫理道德? 醫療機器人也要懂! 從復健機器人發展 看醫療邁向機器人時代
醫界看準醫療自動化時代來臨,紛紛和科技廠如果⋯ 醫療機器人犯錯了?
醫病共享決策 乳癌病患更安心
賀爾蒙治療 發生乳癌風險很小
Common nasal diseases 鼻腔疾病 正確診斷合適治療
我在台中地方法院 醫療糾紛調解經驗
烏干達義診 有情神藥也含淚
長崎原爆 活命從醫
掛號費調漲之後… 新病人不被嚇跑 熟病人還是來
雪域西行見聞錄之二 仙境真是人間仙境
藝文臺中 臺中文學館 靜慢空間 散發溫潤文學性
書香悅讀 國立臺灣美術館資料中心 美術傳書香 悅讀也休憩
公司規定vs.事在人為 貼心服務的背後情節
教養孩子 先教養自己 The Power of Parenting Is Within You
臺中國家歌劇院 前衛建築 城市藝術客廳
鄭成功 命運停駐之夜 生 叱吒風雲 死則撲朔迷離
美學小故事 人生大哲理 臺灣膠彩畫之父 林之助教授行誼雋語錄
網羅好手 以球會友
樂活臺中 紫為妳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金山、頭城、鶯歌 藝品賞析之旅
 
醫病共享決策 乳癌病患更安心

文 / 葉名焮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
 

乳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根據WHO估計,全世界一年約有50萬人死於乳癌。台灣地區目前女性乳癌發生率占所有女性癌症的第一名,發生率近年來有急遽上升的趨勢,為台灣地區所有癌症死亡的第四位,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
台灣女性乳癌 好發年紀48、49歲
台灣每年有上萬名女性罹患乳癌,近兩千人因乳癌失去性命,相當於每天約有五名女性死於乳癌。相較於西方國家乳癌多發生於停經後女性,且隨著年紀的增長,罹病率越高,台灣女性乳癌的好發年紀則為停經前的48、49歲的黃金歲月,此時罹患乳癌,無異一記迎頭痛擊,整個人生規劃都會因而大轉彎。如何協助她們採取適當的對策,從而學習與乳癌和平共存,盡量提高生活品質,是目前台灣乳癌治療的目標。

乳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賀爾蒙治療等,近年來更以中西醫結合來提高治療效果,最主要目的即在提高腫瘤的近期、遠期療效及生存率,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及生活品質,降低不舒服的併發症,使患者能完成整個腫瘤治療療程。
 
乳癌手術切除後 復健運動即刻開始

乳癌婦女在生理上除了需面對自身乳房的失去,同時對身體各部位疼痛的煎熬,掉髮帶來外表形體的改變,還得忍受一段為期不算短的疼痛歷程,其帶來心理的撞擊也相當大。精神介入的目的可以讓病患們了解癌症壓力的天性;學習降低壓力的特定策略,以及增進生活品質;維持癌症照護醫從性與後續追蹤;改善與健康照護提供者的溝通;並改善治療期間的健康程度、加速恢復、以及提升整體健康。

另外,乳癌治療中復健是很重要的一環,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後,復健運動就必須即刻開始,手術後的復健運動愈早進行,患者就能愈早回復到正常的生活作息。復健運動可以降低乳癌患者術後冰凍肩及淋巴水腫的問題,還有降低化學治療以及放射治療造成的副作用,也可以有效改善癌因性疲憊的情形。 乳癌醫療照護 全人團隊分工合作

「乳癌醫療照護」是一個全人的團隊照護為了達到此目的,需要中西醫醫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護理、營養、社工、藥學、心理學等等跨專業的團隊推動,必須強調分工互助照護。由於服務內容所需的各項活動常牽涉到許多不同的領域,每個單位中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絕難自行活動,而必須仰賴團隊的統籌而運作。 臨床上不僅要按腫瘤分期、細胞種類及病人本身條件去安排最佳的整合醫療,還要給予團隊照顧,包括腫瘤科、放射腫瘤科、中醫、復健科、腫瘤心理醫師,以及個案管理師、衛教師、社工等專業人員共同相助,才能稍微減輕病患的身心重擔。
 
醫病共享決策 最佳可行治療選項

另外,醫病共享決策(SDM)是病人和醫師一起達到保健的選擇之間發生的對話,透過共同決策,醫師可以協助病家做出艱難醫療選擇的決定,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團隊為基礎」的醫療服務,改善醫病關係,減少醫療糾紛。

這個名詞最早是1982年美國以病人為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畫上,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而提出,在1997年由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共同決定治療方式 病患滿意度最高

由Virginia公衛大學的Richard Brown醫師所提出的報告,他研究了683名女性從被診斷為乳癌後的決定治療的方式分成三種,一種是由女性病患自己完全控制,第二種是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才決定,第三種是完全交由醫師來做決定,結果發現只有28%的病患是完全交由醫師來做決定,有46%並不希望由醫師來做決定。

在683名病患之中有282人在跟醫生溝通後改變了她們的決定;有三分之一的病患本來想要由醫師來做決定,最後改變為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才決定。其中,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才決定治療方式的病患滿意度是最高的,同時這類病患對治療的遵循程度也是最高的。
 
分離空間聯合門診 個人化治療計畫

基於以上病患全人醫療以及醫病共享決策的概念,我們設計了一套分離空間聯合門診的模式,乳癌病患在診斷確立以及術前檢查完成以後,尚未進入正式的治療之前,我們分別安排了乳房外科、化學治療藥物諮詢、復健醫學、腫瘤中醫醫學、放射腫瘤醫學、腫瘤心理諮商、營養師以及癌症資源窗口的說明。醫護人員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再由乳癌個管師做最後討論確定病患的治療模式,擬定個人化治療計畫分別執行。

共享決策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此三元素,目的是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果,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並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醫療照護,達成醫療決策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