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哲 彰化人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 專長︱消化外科、急診醫學、創傷、公共衛生、災難醫學、流行病學、國際人道援助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 大街小巷救護車鳴笛眾車讓路,因為大家知道,車子裡正在進行著與死神搶人的急救,三十年前把病患護送到醫院,可以說是打火弟兄的「兼差任務」,但救護車內病患的生死關頭,就在途中幾分鐘裡,要把這樣的兼差變成專業,要有人推動訓練、催生立法,使臺灣爭分搶秒的緊急醫療救護,從醫院的急診室伸展到每輛的救護車上! 聽到救護車鳴笛聲 觸動三十年前往事 雖已擔任到中山附醫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蔡明哲每每聽到呼嘯而過的救護車,由遠而近或由近而遠的鳴笛聲,內心都這樣告訴自己:「對的事情一輩子做一件就夠了!」他對臺灣緊急醫療的貢獻,已贏得醫界尊稱為「急診先鋒」,所有的心血都寫進臺灣緊急醫療的演進史頁裡。 119黃金救援,已是琅琅上口的字眼,但過程卻是無數心血的投入!時間倒回到1991年,蔡明哲從一般外科轉任成大醫院擔任急診室主治醫師,那個年代醫院的急診部門被稱為「菜鳥醫生」新兵訓練所,認為醫師缺乏訓練,誤診時有所聞,蔡明哲當然很不服氣,但要改變這樣的社會觀感,就得從根本做起。 推動緊急醫療 第一天授課心涼了一半 蔡明哲看到急診和外傷醫學有很大改革空間,捨棄收入豐厚外科,進入當時尚未發展的外傷急症領域。當時,成大醫院正好有一個訓練消防人員到院前急救的國家級計劃,蔡明哲接下這個任務,前往美國接受短期緊急醫療救護訓練,這看似因緣際遇的偶然,但所有的偶然必是天命的賦予,還得要有特定的個性催化,才會有必然亮麗成果的呈現。 從美國受訓返臺,蔡明哲著手推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那個時候臺灣社會完全沒有到院前急救概念,大家認為那是醫生護士的事」,他興沖沖擬計劃預算、編寫教材,完全沒料到等待他的是一堵排斥的高牆。第一天授課,蔡明哲望著台下坐著的不是快退休的、就是腳斷、手折的傷兵,他的心涼了一半。原來消防隊不明白政策原意,各單位派出不適合出勤人力虛應故事,他沒想到第一件工作就是忙著消除學員的反感和排斥,這讓他學到行動前充份溝通之必要。 心血沒有白費 「緊急醫療救護法」立法 幸好獲得當時消防隊長吳明芳認同支持,蔡明哲努力教課、細心呵護這棵親手栽種的幼苗。課程結束後,他持續帶著點心到消防隊單位喝茶搏感情,也做技術補強及維護醫療水準,十多年下來,蔡明哲不停到各消防隊教急救技術,分享美國經驗,培育許多緊急救護種子人才。1995「緊急醫療救護法」立法,這些一路摸索出來的經歷被寫入正式救護系統,進而催生了「臺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八十年代後期急診逐漸受到重視,蔡明哲體察到急診臨床治療靠個人力量有限,「若有一個體系讓許多人一起投入,可以救更多的人。」他看到更完備組織的必要,鑑於建構全新體系需要專業分析、數據和規劃能力才能說服有政策影響力的人一起投入,蔡明哲四十歲和年輕學子同堂考GRE,1998年申請至美國哈佛大學修讀公衛碩士,隔年拿到學位回國,這一年苦讀學習,即將因為921災難應變救援需求很快有派上用場機會。 九二一強震襲臺 成立臺灣災難醫療救護隊 1999年世紀強震襲擊臺灣,幾乎每間大型醫院都跳下來認養災區緊急救護,隔年衛生署成立國家級「臺灣災難醫療救護隊」(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南部交由成大醫院負責,時任急診部主任蔡明哲擔任召集人,再度參與醫療系統在緊急事件及災難發生後的權責內涵規範。練兵幾年無用武之地,實戰機會卻來得突然。 2004年南亞海嘯發生,臺灣決定派出緊急醫療救難隊協助,由臺大和成大合作組醫療隊。由於時間倉促、當地情況混亂不明,風險完全無法評估,蔡明哲接到指令,他沒有猶豫,整齊裝備帶著十一人隊伍抵達印尼展開醫療工作。多年後回顧,當時出發前都不敢通知媽媽的災區救援行動、急診生涯堅持不輟的救援動力,原來當年蘭大弼醫師埋下的種子已悄悄萌芽。 蔡明哲回憶說,他就讀大學中山醫學院(改制前)時,因為加入校刊社團而有機會採訪蘭大弼院長夫婦和羅慧夫醫師,並擔任傳教士醫師龍得樂(Robert Long)的翻譯,這些醫界前輩放棄母國優渥收入和生活來到亞洲小島行醫,無私情操和沒有架子的溫暖對話深深感動他,「原來做為醫師不只有賺大錢,醫療真的可以改變人的生活」,行醫奉獻的種子在心中埋下,卻在打造臺灣緊急醫療體系時,而萌芽成樹。 充實急診部住院醫師 開啟良性循環 三十年來,臺灣的緊急醫療救護(EmergencyᅠMedical.ᅠServices,簡稱EMS),或稱到院前照護(pre-hospi-tal care)制度建立,蔡明哲無役不與,他致力將醫療專業延伸到醫師之外的救護人員,讓臺灣的救護技術與歐美並駕齊驅。如今消防隊員都能在現場執行救命措施、隨處可見ᅠAED, COVID-19疫情期間緊急醫療救護操作指引,都是令他相當欣慰的進展。 2010年蔡明哲成大退休後,回到母校中山附醫擔任急診部主任,希望把行醫經驗與學弟妹分享。他回憶剛回到中山附醫擔任急診部主任,發現急診部沒有住院醫師,了解原因竟是醫師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做現場教學,「如果不培養新人,十年二十年後你的工作要交給誰?」他問主治醫師。 全盤思考後,蔡明哲擬定二個行動方案。首先每天上午八點十分晨會,由當天輪值夜班的主治醫師負責分享急診案例,蔡明哲每天準時出席聽課,「你累沒關係,就由主任幫你上課!」頂住主治醫師的反彈,固定教學課及和學生的互動慢慢帶起學生學習熱忱,更多學生八點來急診參與學習分享,也開始有人投履歷,這讓教學的醫師更投入,開啟了良性循環。 自喻搭舞台的人 回到母校接掌總院長 醫療專業講究一門深入,蔡明哲走的路卻有如聚焦疊加,他從外科醫師專業基礎,投入緊急醫療救護、災難醫療救援、國際人道救援,選擇的永遠是生命優先的本質。他說,急診人需要好體力,要有急公好義、願意為弱勢發聲的精神,急診醫師是一種修行的工作。從當年在成大急診被派往美國受訓,這一走就是30年,他的經歷足以寫下一部臺灣緊急醫療救護史。 如今再回到母校接掌總院長職務,他定位自己是「搭舞台的人」,為醫學中心所需的臨床、教學、研究人才搭建聚焦舞台,「人才是醫學中心最重要的資產,未來十年將掌舵中山附醫的人才現在就得培植。」蔡明哲期盼能傳承母校學弟妹他當年所受的傳教士醫師精神感召,以行醫奉獻社會和人生。 圖說 1. 蔡明哲為緊急醫療種子教官課程。 2. 2004年南亞海嘯,臺灣派出緊急醫療救難隊協助,醫療團由臺大及成大醫院組隊,蔡明哲擔任隊長。出發前夕當時的衛生署長陳建仁特地前來送行打氣。 3 中山附醫美食街明亮時尚,是師生和醫護最佳元氣補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