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坤山
癌症一詞源於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以希臘文的螃蟹"carcinos/carcinoma"表示「不會造成潰瘍的(良性)癌症/ 產生潰瘍的(惡性)癌症」。螃蟹橫行,雖十分著惱,技術與思維的更新,卻一次次在癌症治療歷史上帶來令人歡慰的盼望。
粒子治療展現最少副作用
手術:
癌發部位尚未發生轉移之前,手術最有機會完全移除癌症。手術也應用於癌症期別診斷,或預防癌症的發生—例如:大腸鏡檢發現結節,手術先行摘除,以防日後發生癌變。
化學治療:
化療的運作具有全身性效果,能殺死已轉移或位轉到非原發部位的癌細胞,故化療常是對癌症控制最有效的方式。臨床上常見數種藥物合併治療,結合不同藥物作用、分散癌細胞抗藥性風險,讓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放射治療:
以高能量粒子流或光波對DNA造成巨大傷害,數天或數週、一段細胞生長週期後,達到治癒或縮小早期癌、抑止癌症轉位性復發、或治療癌末病症的效果。近年,粒子治療展現最少副作用帶來最強腫瘤抑制效果,開啟放療新里程碑。
標靶治療讓癌細胞自殺或餓死
標靶治療:
細胞裡有一群「致癌基因」,運用藥物辨識這些基因的突變來區隔正常細胞並毒殺癌細胞,便是「標靶治療」。此外,誘發細胞凋亡(激發癌細胞自殺)、抑致血管新生(切斷對癌細胞的養份供應,使癌細胞餓死)的藥物也相繼應用於標靶治療。
免疫/生物性療法:
人體免疫系統是支大軍團,時刻消滅它們不認得的入侵物。提升免疫系統視癌細胞為入侵者的辨識度(如:單株抗體、免疫節點抑制劑),或強化免疫系統毀滅入侵者的效能(如:癌症疫苗、非特異性全面提升型免疫療法),遂成為臨床上治療癌症的可行之道。
溫熱治療:
正常人體在溫度提高時,新陳代謝加快,彌補細胞對氧氣的需求及耗能、幫助快速排廢。然而癌細胞生長擁擠血管分佈不勻,散熱差;持續升溫使氧氣供量不足、廢物堆積、能量製造不及、蛋白變性、DNA/RNA遭破壞,癌細胞便相繼死亡。
幹細胞移植(週邊血液、骨髓、臍帶血):
適用經過化療或放療後,致使骨髓喪失造血機能的癌症患者(特殊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自週邊血、骨髓或臍帶血取得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手術,恢復造血功能。臨床上更發現,移植後新生的免疫系統較諸原先系統更對癌細胞具有殺傷力。
照射特定波長光毒殺細胞
光動力療法:
又稱「光化療」或「光放療」—由三元素:感光劑(化性)、光(物性)、與細胞中的氧分子達成。靜脈注射或塗抹感光劑於皮膚被細胞吸收,當癌細胞內累積的感光劑量遠高於正常細胞,特定波長光直接照射在患部,激發感光劑釋能給氧分子產生ROS毒殺細胞。
輔助性:
1.雷射:單一波長高能光子束,於精密的手術中取代傳統手術刀。應用於微創及重建。
2.輔輸血:內出血、造血功能低落、或體內維持血球細胞數的腎或脾臟受癌症影響時,便有輸血的必要。
建立多專科團隊提升治癌品質
準確的判斷加上良好的溝通,不僅協助病患及家屬有勇氣面對療程,也大大助益病情的掌握與治理。鑒此,「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精準醫學」組成的全人照護模式逐漸成為提升癌症治療品質的重要方向。由個管師進行主動關懷,第一時間反應病患或家屬需求並給予諮詢意見;多專科團隊綜整交流經驗,達成有效精良、互相幫補的治療方案;精準醫學從基因篩檢、分子與細胞層面、生活飲食型態等環境因子的分析著手,掌握個體及文化差異,精準預評療效—三方統合制定個體專屬的醫護方案,精實醫療資源之餘,更能提供病患溫暖有品質的醫療照護。
真正的恐懼,源於對未知與變數的不安全感。癌症的治療歷史,走過長長四個世紀,多管道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癌症早已不再是宣告「終了」的判決,反而讓許多人生命的閱歷裡多了抗癌得勝的感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