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過每一陣風雨
為臺中市醫界喝彩!!!
2021 T.C.M.A 醫療奉獻獎 Medical Contribution Award
社團法人臺中市醫師公會 2021年第一屆 青年醫師獎 T.C.M.A. Young Physician of the Year
瞄準醫療新趨勢 帶著中榮打國際盃
疫情教會我的一堂課
全人照護 是重症治療最重要關鍵
COVlD-19治療藥物講道理 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的進展
肺部復健 治療COVID-19患者最後一哩路
後疫情時代 糖尿病防治應與國際同步
新冠肺炎病毒 COVlD-19疫苗全攻略
抗疫模範生 層層隔離衣見真情
焦慮要說出來 懂得尋求協助
前所未有的困境 基層診所求生記
面對未來挑戰 變!變!變!
菜單成本概念 撐住暫時變化
ENT門可羅雀 覺悟中觸類旁通
唯有攜手幫忙 我們才能得救
醫病關係上雲端 爭聲量
青光眼 已非不治之症 看過來,青光眼的預防、保養、治療
【醫林短波】
健保會新任務 不能總在討價還價
從醫半世紀 跨足美國根落鄉土
疫難忘
贍養費?剩餘財產分配?
致醫舞者 Shall We Dance
【數字說話】 臺中市每四名醫師就有一位女醫師
息燕歸檐靜 飛花落院閒
七十歲鋼琴夢 一樣心馳神往
桌球英雄出少年 林昀儒當之無愧
羽球麟洋配 臺灣史上首面奧運金牌
暖心又暖胃
高明寺 交響曲
 
(醫院)
全人照護 是重症治療最重要關鍵

文 / 王振宇 臺中榮民總醫院重症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趙文震 臺中榮民總醫院重症部主治醫師
黃俊德 臺中榮民總醫院重症部主治醫師
吳杰亮 臺中榮民總醫院重症部部主任

 
臺中榮總是中部唯一公立醫學中心,在陳適安院長的帶領下,於2021年5月配合國家防疫政策緊急動員,淨空本院第一醫療大樓十樓,日夜趕工,完成設置新冠肺炎重症專責加護病房,收治新冠肺炎病人,也承接北病南送的特殊任務。從2021年5月到7月間共收治38位病人,其中9位呼吸衰竭,經過團隊照護,脫離呼吸器,所有病人都順利康復出院。
在這三個月我們獲得寶貴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摘錄相關重點敘述如後。

掌握重症病人臨床表徵  注意氧氣充足假象
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症狀輕微,發燒、四肢無力、流鼻水、喉嚨痛或味覺喪失等,但少數病人會進展到重症,死亡率超過10%。根據臺灣疾管署新冠病毒診療指引,沒有使用氧氣的情況下,有症狀且血氧飽和度<94%,就符合重症條件。重症病人容易缺氧而不自覺,就是所謂的快樂缺氧(Happy Hypoxemia)或沉默缺氧(Silent Hypoxemia),文獻上提到即便血氧下降了,只有不到2成病人有喘的感覺,但8成病人此時電腦斷層掃描已經出現異常。
COVID-19病毒攻擊肺泡與血管後造成低血氧症,會驅動過度換氣(hypoxemia-driven hyperventilation),誘發氧合血紅素解離曲線(oxyhemoglobin dissociation curve)向左移動,雖然動脈中的氧分壓已經下降,但血氧飽和度仍呈現相對正常,造成氧氣充足假象。病人會有運動性呼吸困難症狀,休息時就不明顯,一旦瞬間或活動量變大,氧氣供應不及,有猝死風險。以血氧機監控休息時或輕微動作時的血氧變化非常重要。

監測病情穩定血流動力   避免休克
在今年5月到7月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有許多是來自檢疫所,或是居家隔離的病人,可能因為隔離的焦慮、與呼吸急促,水分攝取不足,到院時檢查發現有脫水的現象與出現急性腎臟損傷,當病況惡化,呼吸衰竭插管使用呼吸器時,同步使用鎮靜安眠與肌肉鬆弛藥劑,常出現低血壓休克現象。
我們緊急調度設備,提供團隊使用血行動力學監測儀器,掌握病人的低血管阻力的休克,在肺部氧合不佳和休克的雙重挑戰下,密集監測血行動力參數表現,輔助團隊精準調整水分和升壓劑的劑量,維持治療指引所建議的保守性輸液策略,讓病人避開腎衰竭透析的風險順利康復。

使用高流量鼻導管  需注意使用要領
這次照顧的病人,有多位胸部X光呈現兩側肺部浸潤,也使用清醒俯臥技術和高流量鼻導管(HFNC, high flow nasal cannula)治療低血氧,仍有個案因為血氧快速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事實上高流量鼻導管,被稱為救命神器,但需注意使用要領,密切觀察病人的變化,選擇適當的使用時機,以免延誤治療。根據指引,HFNC調整方式:當PaO2/FiO2ᅠratio介於200~300mmHg,呼吸窘迫不顯著時,從低流量開始,視病情逐漸提高到40~60公升/分鐘,但對於呼吸窘迫明顯的病人,可以使用到60公升/分鐘流速。
如果高流量鼻導管流量60公升/分鐘且持續高氧濃度FiO2>60%,1-2小時內病人PaO2/FiO2 ratio仍下降低於150mmHg,或病人呼吸窘迫加重,或合併其他器官功能不全,應盡早插氣管內管且使用侵襲性呼吸器。另外使用非侵襲式呼吸器,會產生氣溶膠污染環境,不建議常規使用於COVID-19病人,但少數特殊狀況,如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疾惡化及心因性肺水腫導致呼吸衰竭,可視個案謹慎使用,本次有一位病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部電腦斷層顯示廣泛性的肺氣腫變化,經過團隊充分討論後,在單人標準負壓隔離病室,採用非侵襲性BIPAP,順利讓病人成功脫離呼吸器。

BOX
重症病房保命
與三類藥物精準掌握有關!

1.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
2.抗發炎藥物
3.抗凝血藥物


適當藥物治療  精準掌握時間、藥物和劑量
新冠肺炎重症病患治療除針對病毒感染的藥物治療,也必須適當使用抗發炎和抗血栓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需要精準掌握時間、藥物、和劑量的適當性。

01
◆ 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
瑞德西韋是一種腺苷核苷酸前驅藥,其代謝物競爭SARS-CoV-2ᅠ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讓病毒複製過程終止從而抑制病毒的複製。目前主要臨床證據應用於嚴重肺炎以上(未使用吸氧治療下的SpO2≦ 94%、需使用吸氧治療、需使用高流量氧氣或非侵襲性呼吸器但未插管病患),第一天200毫克,第二到五天100毫克。如已呼吸衰竭,目前臨床實證認為無法降低死亡率。可能副作用包括有高血糖、肝指數上升、急性腎損傷等。

02
◆ 抗發炎藥物
依據指引我們使用Dexamethasone、Tocilizumab兩個抗發炎藥物。(1)Dexamethasone:依據RECOVERY trial,在嚴重肺炎以上,包含SpO2≦94%、需使用氧氣治療、高流量氧氣、機械式呼吸器或ECMO等,使用dexamethasone可降低病患死亡率。建議劑量為6mg每日一次,靜脈注射或口服,至多使用十天。(2) Tocilizumab (作用於IL-6)以C-reactiveᅠprotein為指引,CRP >=7.5 mg/dL病患與dexamethasone合併用於嚴重肺炎病患可降低死亡率。劑量為8mg/kg,單次靜脈注射,至多800mg,其副作用包含肝指數ALT及AST上升,與感染風險上升,故建議確認病人是否有活動性肝炎與細菌感染再使用。使用藥物後CRP快速下降,後續CRP若有微幅上升,需要考慮續發感染風險。

03
◆ 抗凝血藥物
在這次照顧的病人中,有出現肺栓塞(圖ㄧ)、腦中風個案,COVID-19病毒感染是產生血栓的獨立風險因子,致病機轉與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ping (NETs)相關,血栓發生率與疾病嚴重度相關。WHO與各國指引均建議對無禁忌症之住院確診病人"常規給予"預防性劑量之抗凝血劑 (Enoxaprin 40 mg QD)。臺灣的CDC指引建議密切監測血栓相關症狀,視個案臨床嚴重程度與相關檢驗數據(如 D-dimer或fibrinogen數值),"考慮"對嚴重肺炎以上程度病患給予預防性劑量抗凝血劑。我們結合心臟科、神經科與重症專科醫師群共同討論,決定預防性和治療性的抗凝血藥物種類和劑量,成功治療發生血栓的病人,也沒有發生血栓治療合併症。

多科別團隊照護  讓重症病患健康出院
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疾病複雜性超乎預期,影響多種器官,不只是生理的變化,照顧過程中病人的心理衝擊,也是很大的挑戰。陳適安院長指示傅雲慶副院長成立醫療團隊,每天早上7:30晨會個案討論(圖二),調度全院醫療資源與各次專科的專家,並在防疫會議彙報病人病況。
COVID-19醫療團隊包括重症醫療、內科醫療(胸腔、感染、腸胃、免疫風濕、血液腫瘤、呼吸治療)、感管團隊、護理團隊、神經醫學中心、心血管中心、放射部、小兒感染、復健科、精神科、社工等。每日晨會討論,增加文獻回顧,從剛開始的10位成員左右,到後來超過50人同時上線參與,週一到周日,沒有休息,共舉行34場線上視訊晨會。在群策群力下,我們陸續執行了全國第一例核磁共振檢查、直接床邊超音波檢查、床邊復健治療與精神科專科醫師的直接會診評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努力沒有白費,所有重症病患都恢復健康出院。
新冠肺炎COVID-19侵犯各器官,引起全身性的反應,照護上必須掌握各器官的疾病表現,細膩的血流動力監測,避免休克器官功能衰竭,也要注意血氧狀態快速惡化,適時採取呼吸照護措施,藥物治療必須精準掌握種類、劑量與給予的時間,最後面對複雜病情,多專科團隊合作提供全人照護是成功的最重要關鍵,臺中榮總的重症照護團隊(圖三)做到了。

參考文獻
1. Dhont, S.; Derom, E.; Van Braeckel, E.; Depuydt, P.; Lambrecht, B.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appy' hypoxemia in COVID-19. Respir Res 2020, 21, 198, doi:10.1186/s12931-020-01462-5.
2. Dougan, M.; Nirula, A.; Azizad, M.; Mocherla, B.; Gottlieb, R.L.; Chen, P.; Hebert, C.; Perry, R.; Boscia, J.; Heller, B., et al. Bamlanivimab plus Etesevimab in Mild or Moderate Covid-19. N Engl J Med 2021, 10.1056/NEJMoa2102685, doi:10.1056/NEJMoa2102685.
3. Gottlieb, R.L.; Nirula, A.; Chen, P.; Boscia, J.; Heller, B.; Morris, J.; Huhn, G.; Cardona, J.; Mocherla, B.; Stosor, V., et al. Effect of Bamlanivimab as Mono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Etesevimab on Viral Load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OVID-19: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1, 325, 632-644, doi:10.1001/jama.2021.0202.
4. Guan, W.J.; Ni, Z.Y.; Hu, Y.; Liang, W.H.; Ou, C.Q.; He, J.X.; Liu, L.; Shan, H.; Lei, C.L.; Hui, D.S.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20, 382, 1708-1720, doi:10.1056/NEJMoa2002032.
5. 臺灣疾管局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十二版
6. 臺灣疾管局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十三版
7.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ronavirusDisease 2019 (COVID-19) in the ICU: First Update.


圖說
圖一、 胸部電腦斷層發現肺動脈有栓塞。
圖二、傅雲慶副院長主持新冠肺炎視訊晨會。
圖三、臺中榮總重症醫學部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