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新冠肺炎從中國武漢起疫後迅速延燒全球,台灣防疫成效卓著,贏得國際掌聲,然而經濟疫情卻躲不掉,身處風暴第一線醫師同時面臨感染風險和收入下行雙重壓力。
在政府強力宣導下,人人戴起口罩,意外降低流感。再者,民眾擔心風險,除非有迫切需求,減少上醫院,造成三月份求診人數普遍下跌,其中以耳鼻喉科、內科、兒科和復健科最為顯著。小感冒民眾在藥房買成藥減輕症狀,老人家暫停可能群聚風險的復健治療,連婦產科診所都受影響。在這一波疫情中較「抗跌」的則是皮膚科和精神科,精神科必需定期回診,皮膚科除了一般求診者外,因為長時間戴口罩過敏起疹子,或是太勤洗手洗出問題者不在少數,意外成為少數不受影響的科別。
民眾擔心風險寧可不看病,雖然總額點值可以拉升一些,但是總體而言,掛號、自費收入降低,防疫物資也是一筆開銷、部分藥品逐漸斷貨或是漲價才買得到,有醫師直言,雖然沒有病患,診所的日常開銷不變,聘請的醫事人員或治療師也不敢裁員,因為擔心疫情過後人力更難回補,「現在是過著吃老本的日子」,看著百業高喊紓困,醫界也只能苦水往肚裡吞。
這段期間,除了患者不上門外,上門的病患,醫師也是戰戰兢兢作檢查,更有醫師為了擔心感染家人,選擇住旅館。基層醫師謹守崗位站在第一線和不知何時會出現的病毒打仗,看不見的風險和巨大心理壓力是無法量化的。除了同僚間互相加油打氣外,也趁著到醫師公會領取補給品時傾吐心聲,公會在防疫期間也扮演了心靈雞湯的特別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