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倩姿 圖/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今年6月長照大數落成啟用,總統親臨表達重視,確立了臺中醫院長照一條龍照護里程碑。一家百年醫院做對什麼事,可以在銀髮大潮來臨前,已經做好迎上浪頭的準備?對於上面問題的答案,侯承伯院長用台語說:「這個要祖公、也要門風。」
臺中醫院 像一艘航空母艦
臺中醫院歷史雖然可追溯自清政府時期的「部署診療所」和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臺中醫院」,真正一脈相傳的「祖公」還是要從1945年臺灣光復後的省立臺中醫院起算。長達74年間臺中醫院共歷經16位院長,每一任院長的任務因時代背景需求各異。任務雖然不同,然而仍有一個不變的軸心,「做為一個公家醫院,必需配合政策,不以追求利潤為優先選項」,醫院的核心價值和經營理念,正是侯承伯所指的「門風」。
侯承伯是陽明醫學院的公費生,前任院長徐永年及邵國寧與他是學長學弟關係,83年臺中醫院需要家醫科醫師,他落腳臺中服務至今。二十多年當中,他多次被外派至其他省立醫院支援,任務包括協助偏鄉醫院擴充科別、帶著離島醫院轉型,臨危授命前往東部醫院做危機管控和建立制度。他比喻,臺中醫院對他而言,像一艘航空母艦,任務完成就再回到艦上。有那麼多外派機會,為何沒有落地生根? 「阮某底嘉啊,老婆在那裡、家就在那裡。」他哈哈大笑。
跑路歲月 支援任務到偏鄉
外派任務來來去去,算起來大約也有五、六年,他笑稱那是一段「跑路歲月」。早期政府為了推廣公共衛生政策,方便偏鄉民眾就醫,在醫療資源弱的地方就以公設醫院補足需求,因此省立醫院規模雖不大,卻是最多分店的醫療體系。當分店有需求或出現狀況時,就由資源較充足的醫院派人支援。通常需要派到副院長級的高層出馬,都不會是什麼輕鬆任務,曾經侯承伯出任務,也成為媒體報導題材。
侯承伯說話不慍不火條理分明,比較特別的是,言談中流露出醫界較少見的草根味,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接地氣,他談策略邏輯周延,舉例說笑時又本土味十足,很有親切感,容易和人拉近距離,這些溝通特質或許能解釋,何以侯承伯是長官心目中的外派支援首選。
整合醫療 帶頭推動長照2.0
106年底侯承伯接任臺中醫院院長,成為第十七代掌門人。隔年臺中醫院長期照護大樓開工,趕上政府如火如荼推動的長照2.0政策浪頭。長照大樓今年完工啟用,六月下旬蔡英文總統在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陪同下,親至臺中醫院視察,她肯定臺中醫院做了很好的示範,由公部門帶頭承擔,提供優質、平價的服務。
「優質、平價服務」正是侯承伯口中的「門風」。「臺中醫院對長照有一脈相傳的理念」,他指出,長照的目的不是人進來醫院留下來照顧,我們希望讓病患是躺著進來、走路出院。 但是,這個單靠一科力量做不到,必需整合不同科別。他舉例,老人家倒下不會只有單一原因,可能骨科、高血壓、糖尿病等多重原因。「如果這個病人需要好幾個醫生,團隊就會組合起來,在臺中醫院是家醫、精神、復健…好幾科圍著一起看,病人不會吃好幾家的藥。」
沒有英雄 盡量平衡強調團隊
這不就是整合性照護模式? 「重點是這個我們十幾年前早就在做了啊!」他驕傲的說,在這樣的照顧模式下,臺中醫院的亞急性病患,走著出去的比率高達78%,從治療到回家期間大約是一個多月,「這完全是賠本賠工的事,但是從社會成本來看就太划算了」。臺中醫院走出這條路成效卓著,健保局來看過後,調整出整合性門診、整合住院等新的制度推行全國。
整合性照顧的作法早就是臺中醫院的DNA,臺灣進入高齡社會,這樣的作法正好接上高齡整合性照護需求。「臺中醫院不是重裝備醫院,沒有英雄,我們盡量平衡強調團隊。當然,重裝備也要與時俱進,但是我們更大的重點是不會那麼以利潤導向,公家機構相對較務實,我們的人的習慣就是一群照顧好一個人。」
新建長照大樓 長照醫院領頭羊
侯承伯口中的務實,指的是醫院經營方向根據社會需求而調整的策略。他指出,國家政策早在民國85年就開始做長照的準備,公立醫院雖然是配合政策執行,但是也需要在政策和需求中找到對的產品策略,否則也是會關門。臺中醫院在前面院長帶領下,確立急性醫療要強的前提下,慢性照顧才能做得好的策略,「沒有急性醫療,慢性病院就好像老人的墳場,長照也需要有積極的復原能力。」在這個共識下,臺中醫院平衡發展,慢慢累積出長照水準和名聲,近年來已經成為長照醫院的領頭羊。
走進新建長照大樓能感受醫院與時俱進,空間設計明亮開擴、色彩繽紛,每一層樓都有空中花園,配置200多床慢性病房,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復健場域協助病患建立自主能力,這裡大部分住院者為中西區民眾,家人每天下班就可以來探訪親人。侯承伯強調,「積極性復能」是照顧的重點,病人進來從急性醫療到亞急再到慢性,做好連續性的一條龍無縫接軌,復健的目標是再回到社區。再者,教育訓練和罕見疾病照護,及高齡社會的研究等,都是長照大樓的新使命,長照大樓絕對不只是病床的使用而已。
時代在變化 提供優良又平價服務
從家庭醫學、職業醫學到老人醫學 ,加上臺中醫院二十多年資歷,侯承伯是台灣少數高齡照顧經歷完備的專家,對高齡社會需求有更前瞻性看法。他指出高齡照顧模式,時空背景不同思維也必需改變。過去一二十年,社會主流是去機構化,強調居家或是社區照顧,他舉例當年郝柏村為何要開放外勞?因為他鼓勵三代同堂,請一位外勞,可以把老人家留在家裡。
但是,「時代在變化了」,台灣面臨的是少子或無子化人口斷層,照顧者人力和時間及金錢的負擔沈重,居家或社區都解決不了問題,他認為未來機構會再度成為選項,「我們要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供優良品質的平價服務。」他認為未來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設法讓機構不要太機構化,如何打開機構的封閉性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新里程碑 第十七任院長迎挑戰
對照衛福部今年5月公告的將斥資50億,在88個鄉鎮地區建造平價優質的住宿式長照機構,再次驗證臺中醫院是國家政策前端執行者和標準設立的重要角色。
侯承伯接任臺中醫院院長,迎上高齡長照的浪潮,全國規模最大的長照專屬大樓在他的手上啟造、落成,面對臺中醫院新里程碑,如何發揮最大的營運效能是當前團隊最大的挑戰。「每個醫院都有存在的價值,我們拿公家預算,是政策執行者,當社會結構和需求開始轉移,我們就已經準備好了。」這位平實、穩健、擅長溝通整合的第十七代掌門人,將延續臺中醫院優質平價服務門風,帶著臺中醫院為高齡社會創造更前瞻的長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