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落實轉診制度,不但可解除基層醫療困境
又可省下巨額門診醫療費用
文 / 林中生
四十年前,我們這一代,內科住院醫師申請是最熱門的一科,如今竟落入四大皆空,究其原因,醫療環境與醫師觀點的變遷恐是重要因素。目前臺灣內科住院醫師的招收仍然低迷,從最近十年(93年度-103年度)的統計,以醫學中心(19家)收到住院醫師的比率最高佔全部69.7%,其次為區域醫院(44 家)29.8%,地區醫院(5家)0.5%,全部招收人數每年平均338名(圖一),這與過去20年前平均招收人數約500名的人數比較,約相差162 名,減少了1/3。
SARS期間衝擊 嚇跑內科年輕醫師
內科是屬於基本科,在醫學領域裡病人最多,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內科治癒疾病的能力大幅提升,相對的內科專科醫師的養成減少,未來對臺灣的醫療環境衝擊將會很大,實在令人擔憂,當然對醫院的營運也造成莫大的困擾,就值班而言,住院醫師的工時及值班次數,衛福部以法令限定之,醫院為補足值班空檔,只好以主治醫師參與值班,這趨勢也逐漸由區域醫院延伸到醫學中心了。
至於內科住院醫師減少的原因眾多,據觀察,內科住院醫師減少的時間點,明顯地在民國90年到92年落差最大,由497名降到406名,究其原因很可能與臺灣 發生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期間,多位內科醫師、醫護人員陣亡,阻礙了年輕醫師選擇內科的意向,另外,三年的內專訓練期間,住院醫師流失率 第一年到第三年平均流失21%,也就是每招收5名就會流失一名。
未見撥雲見日 內科缺人仍滑落中
而這些轉科的住院醫師,據觀察 大約以家醫科為目標,原因可能與工作的負擔較輕有關,另外,醫療糾紛增加也令年輕醫師佇足,從內科住院醫師招收的困難度,由94年度到現在,仍然看不到撥 雲見日的狀態,甚至還在滑落中,其實與臺灣的醫療環境變遷有很大的關係,臺灣全民健保制度實施二十年,確實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準,但另一方面也造成民眾濫 用健保資源的習慣,醫院營收受健保審核制度的管控而減少。
另外又受醫院評鑑制度的要求提昇醫院水準,投資增加,在腹背壓迫之下,中小型醫院經營日 益困難,造成臺灣醫院大者恆大,中小醫院減少的困擾,已經失去了醫療資源平均分布的框架,區域及地區醫院家數佔訓練醫院的73%,但能招收到內科住院醫師 者只有45%,在四大皆空的狀態下,小醫院招聘醫師的來源困難,以致經營無以為繼。
醫病相互瞭解 才是臺灣醫療之福
臺灣目前四 大皆空的科,包括內、外、婦、兒都屬於高風險科,複雜性高,訓練與成長時間長,加上醫療知識暴增,在繁忙醫務的壓迫下,仍然要隨時接收新知識,充實自己, 遇到疑難雜症,治療的困難度高,難免有失誤,臺灣民眾普遍缺乏醫療知識,往往輕信民間耳語,不瞭解醫療科學的有限性,加上法律條文及法院的判決,時有不合 常理的例子,造成法院被告的醫生眾多。
臺灣人愛吃藥,看病若醫生不開藥不作檢查,就不算看病,臺灣醫師也順應這種習慣看診,結果被批評浪費健保資 源甚至吃健保,所以個人覺得醫師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外,如何提升臺灣人民的正確醫療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只有在互相瞭解的狀況下,才不致於過度放大醫療 失誤,造成遺憾,讓醫病關係益形緊張,進而造成醫療卻步,絕不是臺灣醫療之福。
嚴審醫院專訓練 留住內科住院醫師
如何留住 內科住院醫師的措施,據個人觀察,年輕醫師普遍要求薪水提高及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內容紮實,能確實學到東西順利通過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為主要訴求。今年度開 始,衛福部與醫策會共推提升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水準的策略,希望能借嚴審各醫院內專訓練制度面來提升訓練水準為目標,去蕪存菁,減少訓練醫院數目,加強 訓練醫院體質,新政策的實施能否扭轉乾坤,有待觀察。
臺灣的醫療現況,已躋身世界高水準,這是整個醫界共同努力所得到的成果,大家要共同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績,社會上對醫界不得體的批評,只會造成更多的醫病對立及猜忌,貶低醫界的名聲,這樣的結果並非臺灣之福,願未來全民都有這樣的共識,祈能翻轉臺灣目前醫療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