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區醫院 美麗與哀愁 |
文 / 簡伯毅
1993年台新醫院於臺中市東區成立,這二十幾年一直在此默默經營,看著健保制度的誕生、總額制度的推展、醫患之間關係的變化、消費者意識的高漲以及歷經地區醫院的興衰。
在整體醫療大環境的衝擊下,全臺地區醫院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每年以2-3%的速度減少,然而,這對應的不只是地區醫院家數的數字,影響的其實是整個醫療照護體系的完整性。
地區醫院所扮演的角色
就醫療照護體系結構而言,地區醫院是銜接基層診所與區域醫院的重要樞紐,他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可以分為三方面。首先,在急性醫療照護方面,它是基層診所後送提 供住院服務或開刀治療病患的第一選擇,它同時也提供了民眾24小時不打烊的緊急救護管道(不過目前多數地區醫院受限於人力無法提供24小時的急診服務)。
其 次,是在慢性與長期醫療方面,它對民眾在照護上有困難的老年病患,例如氣切或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可以採取集中式的長期管理照護協助。最後,在預防醫學方 面,它擔負起民眾第一線預防保健的責任,舉凡健康檢查、公共衛生與一般醫學教育、疫苗的接種,以及衛生機關預防保健政策的相關配合措施等。簡單的說,地區 醫院所提供民眾的是「可近性」、「平等性」、「全人照護」的醫療保障。然而當這屏障不見的時候,對於的醫療照護體系的完整性將會是一項嚴重的威脅。
地區醫院發展應因地制宜
當 然,地區醫院的發展也受到地域性的影響,在醫療資源充足區,地區醫院朝向專科化發展,如轉型為血液透析、長期呼吸治療或精神專科醫院,做為大型醫院之下游 醫院之角色(目前許多地區醫院轉型為提供此類服務為主);而在醫療資源不足或是交通相對不方便的地區,則朝向綜合型醫院來發展,成為該地區緊急醫療照護之 第一線醫院(例如苗栗的大千醫院)。
但綜觀目前臺灣的醫療現況,醫院規模已日趨大者恆大,急性醫療功能也可能因為病患的就醫選擇,逐漸由大型醫院所取代,進而使得地區醫院須重新改變經營策略並調整經營規模,而對於經濟規模較小的地區醫院恐怕也是愈發困難生存。
發展特色因應論人計酬制
建 議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科別,因地區醫院的資源有限,需要將資源集中重點專攻。此特色強項有可能只是內、外、婦、兒的其中一科,但有了這個強項,現階段至少可 以維持醫院的生存,因為未來的衛生政策,勢必會走到論人計酬的整合照護系統,地區醫院也可依此特色治療成為醫學中心或區域級醫院下轉的合作機構。
像目前健保署所推動的急性後期整合照顧計劃就是一個好的網絡試辦計畫(目前已有推動腦中風急性後期與燒燙傷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地區醫院可視自身狀況爭取這部分的合作機會,也為將來的capitation制度推動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