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仁
「每一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其使命」,這句話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明白其含義。
我生於中國瀋陽成長於臺中,在日本習醫執業18年並成家立業。原本以為就是在日本落戶定居了,民國71年在父親強力要求下回到臺灣,78年接下仁愛綜合醫院院長,也因此有機緣在民國85年接掌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職務服務醫界。
健保上路 醫界上街強力抗爭
那一年是健保上路第二年,也是審查機制不明確,醫界強力抗爭的時代,健保上路混亂猶未休,隔年三月實施醫藥分業的壓力又來。對醫界來說,這是牽動病患安全、人力調度和收入分配的大事,對基層影響更甚。
那真是很辛苦的階段,匆促上路的全民健保一切且戰且走,健保局以雷厲手段嚴格審查費用,不諳遊戲規則的醫療院所只能跳腳哇哇叫,所有壓力自然指向公會,公會理監事團隊三天二頭上臺北溝通、到立法院談判,醫院的業務都先放一邊。
對於許多開業醫而言,藥費是利潤來源很重要的一環,反對聲浪大到無以復加,反制措施紛紛出籠,醫療史上的最大抗爭上演;為凸顯政策的草率,在公會主導下,臺中市基層診所三天內釋出2800多張處方箋,二分之一病患無藥可領,凸顯政策的倉促和荒謬,拉布條堵官員,無數的抗爭無時無日的進行著。
醫藥分業 掀開了醫界大燜鍋
就在臺灣省衛生處公告臺中市將在3月10日首波實施醫藥分業後,終於掀開了醫界大燜鍋,87年2月爆發醫界的大抗爭,春寒料峭臺北街頭細雨紛飛,天未亮大家就動身。我的記憶非常鮮明,年近八十歲的老會員賴耀輝醫師跟著大家冒寒風雨中在立法院、衛生署站了一整天。這段期間是醫界的黑暗期,我參與也見證了這個歷史,成為臺中市第一位頭綁白巾上街頭的理事長。
黑暗之後接上的是醫界的高速成長期,全民健保讓民眾能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健保制度為醫界帶來醫療史上大成長的契機。區域級以上醫院無不更積極的迎接新局勢。但是,基層診所就沒如此的好機遇,實施醫藥分業後,一些每日看診低於30人的老會員,請不起藥師也無力處理複雜的點值報表,落入忍痛收場的現實。醫師是能服務一輩子的行業,這結果讓人心痛,更痛心的是原本可以和政府談成每天30人以下診所可由醫師直接給藥的規則,卻因為內部意見無法整合團結而破局。
政策遽變 醫院與基層矛盾深
記得民國87年到10月時,當年辨理結束開業的診所超過30家,面對基層診所的憤怒和困局,公會投入很大的心力為基層爭取生存空間,包括呼籲、拜會本市的各大醫院要求落實雙向轉診制度,保障民眾就醫品質、嘉惠基層生存空間,各自扮演最佳醫療角色,這些措施醫界浪費了近二十年光陰才逐漸靠近這一步。
大環境及政策遽變,正是群雄競逐天下時機,從中央到地方,各醫院與基層醫療間、各公會與醫學會間,或合縱連橫或彼長此短,紛紛從團體立場著眼爭取自身利益,惡性競爭讓斯文掃地,更重創醫界形象,「團結」呼籲成為當時醫界熱門口號。醫院與基層的矛盾日深、基層充滿反托拉斯經營的聲浪,因為我「醫院院長」的身分,很難大聲的為醫院爭取一絲權利,夾在醫院與基層角力中,我自覺就像「石磨心」般,希望盡一切能耐磨出醫界大家庭的合諧團結。
全民健保提高了民眾的就診量,隨之而來的醫療糾紛也開始快速成長,許多醫療院所不知如何應付兇悍的家屬,醫師公會為幫會員解決困擾,介入積極協調,記得一年來由我出面協調的就有26件之多。在這階段,醫師公會也由早期會員聯誼性質,轉變成和政府醫療衛生相關單位協調、談判和合作的醫界窗口。
回首當年 體諒醫界紛擾對立
因為參與抗爭的深入理解,我體認公會以團體力量作為醫療院所後盾的重要性,在醫院已有醫院協會運作,基層診所的權益應該讓公會來發聲,為此,我推薦基層診所蔡文仁醫師接任第十九屆理事長,在我之前,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幾由大醫院院長擔任,之後則由診所醫師擔任至今。
適逢臺中市醫師公會七十週年,因為公會的邀稿而有機會回首當年,因為時間的距離更能體諒當年醫界紛擾與對立之必然。那些年,醫界面臨健保制度、醫藥分業、大醫院擴張、基層萎縮,這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醫療市場陷入非常惡質競爭環境中,在大時代的巨輪下,所有的人都無法置身之外,而我,只是剛好在那個時代轉折點接任了理事長,這是我的使命。
此時回顧,心中有感慨、有欣慰和更多感謝,感謝當年在那樣艱困環境中一起並肩努力的隊友和好友。也祝福七十歲生日的臺中市醫師公會更茁壯團結,成為永遠守護醫界的明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