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泰源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現任立法委員
發揮醫療專業 讓民眾盡量不生病
醫療照顧是先進國家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醫療照護的普及以及醫療品質的維護是國家發展重要支柱,因此建立台灣為世界級健康大國應是國家發展的方向。而要成為健康大國其目標包括:(1)民眾不生小病、小病不變成大病、重病能救命,並可恢復生活功能、若生命無法挽回則追求善終;(2)民眾應該得到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顧;(3)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全民均健目標。 說個歷史故事,古代有一位神醫名為扁鵲,有回把大王的重病醫治痊癒,大王稱讚他為神醫,扁鵲卻回答:我並非神醫,我的二哥比我厲害,他提供民眾第一線的健康照護,讓小病盡量不要變成大病;我的大哥在社區除了治療病人外,還以醫療專業指導病人從事健康促進,提供適當的衛教,配合即時醫療,讓民眾盡量不生病,他才是真正的神醫。 成為健康大國 台灣有其優勢 台灣醫學各專科發展的過程,不要忘了以人為中心的照護理念,人生活在家庭及社區,未來老化社會更顯其重要性。至於能夠讓全台灣所有民眾都能得到充分的急重症醫療及慢性病醫療的照護,也是健康大國應有的目標。全民均健正是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極力推展的目標,也是目前台灣邁向健康大國尚可以傲視世界的亮點。 台灣成為健康大國其實有其優勢,包括:(1)全民健保、(2)醫事人員品質高,也願意承擔社會責任、(3)有堅強且高品質的社區醫療人力、(4)醫學教育重視全人全家全社區照顧模式、(5)安寧善終醫療的發展。 醫療保健第一 植基醫事人員辛勞 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資訊,2020年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台灣繼續蟬聯世界第一,但大家都很清楚,台灣健保成功是建立在所有醫事人員不計辛勞付出之上。不管在診察費,或是各項健保的給付都相對低廉,所以主要靠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努力促成才能有此成就,也才讓健保能夠在財務短絀當中得以勉強維持相當高醫療品質。 醫界面對健保預算不足的衝擊,也都秉持著醫療核心價值視病猶親,繼續硬撐著,但是應該要徹底檢討健保財務狀況。其實醫師有醫療專業,不至於不能維持生計,但是醫師所擔心的是沒有良好的醫療環境讓醫療專業發揮,來照顧好人民健康。 台灣醫療體系改革 醫療分工合作 在九二一震災及SARS疫情過後,醫療體系痛定思痛,開始注重醫療功能的分級及分工合作,包括:第一級健康及疾病照護,偏向預防保健及慢性醫療照護等在地照護;第二級推展區域醫療,也有責任對執業醫師繼續教育的推廣;第三級為跨區域專科醫療,由醫學中心整合各級醫療院所推動醫學研究與教學。 而其中最大的體系改變即為民國90年,開始推動社區醫療群、實行家庭醫師整合型照護計畫。在SARS後也特別成立社區醫療防疫群,將衛生所納入,增強政府及民間防疫實力的整合,奠定第一線的防疫功能。社區醫療群經過篳路藍縷,在政府推動及醫界全力努力下,漸漸茁壯成長,現已變為國際間互相觀摩的對象。全台已超過600個社區醫療群,在台灣各地推動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計畫,成效相當卓著。未來將以此為基礎,落實推動家庭醫師制度以及三全(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模式。 民眾聰明就醫 落實雙向轉診 另一個重大改變為近幾年來,在醫師公會大力呼籲及政府的支持下,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及聰明就醫。尤其衛福部及健保署在立法院提出6大策略及24項配套措施,其策略都相當良好,但目前只進行一部分。醫師公會站在人民健康維護立場皆支持可以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的任何措施,所以各縣市醫師公會也積極支持參與推動,當然也希望未來更有制度性的落實各項策略。 根據黃煌雄前監委提出的健保永續四大建議:(1)教育向下紮根;(2)國民要有衛教;(3)社會要有共識;(4)世代共同承擔,這是相當具前瞻性的任務。醫界也呼籲全民要重視健康關懷醫療資源及健保永續相關的課題,共同為台灣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持續努力。 台灣亮點 積極參與國際醫療交流 台灣除了有高水準專科醫療表現外,其中另有兩點成就值得一提: (1)社區醫療群已相當成功,也是許多國家所觀摩學習對象; (2)台灣死亡品質在2015年由經濟學人資訊社評估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都是近幾年來台灣醫療照護在國際間舞台足以宣揚的成就。 近年來,台灣醫師會(醫師公會)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在WHA大會時,皆由理事長率團前往參與,雖然台灣不能當觀察員,但台灣醫師會皆有世界醫師會協助取得入場證,可近距離了解WHA運作情況。台灣醫師會也針對每屆WHA所談論的議程主題帶回國內研議,希望世界衛生組織所關心的議題,台灣醫療界也都能夠了解。 另外亞洲暨大洋洲醫師會聯盟(CMMAO)的19個會員國家也積極運作,台灣也是重要一份子。去年台灣醫師會邱泰源理事長被選為備任理事長,即將在下一次大會接任會長,台灣未來更需承擔亞太暨大洋洲國家健康照護的領頭羊。 改善五大皆空科別 修法應維護醫療品質 良好醫療環境除了要健全醫療制度,更要有完善的醫療法制。為維護民眾就醫權益和避免醫療五大皆空,台灣醫師會奮鬥20年,希望在醫療法增訂醫療刑責合理化相關條文,但始終難以突破。在邱泰源理事長擔任立法委員後,即努力推動,且經各縣市醫師公會幹部合力之下,於2017年12月終於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由最近演變可看出,原來五大皆空的科別皆已能再招滿住院醫師,各項相關爭議的判決都更能符合醫療專業,可進一步維護病人的救命權及良好的醫病關係。 至於因各醫事團體專業發展而提出不少修法法案也大大衝擊原來醫療的完整性,醫界也希望站在維護人民醫療品質,善加溝通,朝向各自專業發展但不影響原有彼此專業的目標及範圍來努力。 COVID-19疫情 醫界力守第一陣線 今年1月初醫師公會接獲COVID-19疫情相關訊息,立即召開相關應變會議,並爭取足夠的防疫設備,讓所有醫療院所及民眾得到更好的健康照護。醫師公會也秉持不能讓任何一個醫療人員及民眾無辜的受到疫情傷害。因此各縣市醫師公會將士用命,在醫師公會全聯會定期應變會議主導之下,協助政府守住防疫的第一陣線,由五萬個醫師所帶領的團隊在這場戰役可說是備極辛苦。未來疫情變化難以預料,但醫界將按照蔡總統在連任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到:要為台灣建立更好的醫療健康網及社會安全網,這也是醫界未來努力的目標。 結 語 台灣要成為健康大國待努力的方向: (1)健保總額制所產生的各種困境,需要徹底檢討改善; (2)加強完善家庭醫師制度,落實分級醫療; (3)健保預算不足,新藥新科技的發展及使用受到相當多受限,也將擠壓到其他醫療費用,政府需要與民眾溝通,大家共同解決困難; (4)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建立醫療長照合一的照護體系是當務之急; (5)發揮台灣團結力量,與國際醫療適切的交流。以上皆為台灣成為健康大國的重要工作。 ( 國立暨南大學EMBA專題講座《為醫療找出路,為民眾謀幸福》演講摘要 ) 圖說 1. 筆者與前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謝博生教授(左二)共同推動全人全家全社區照顧模式,攝於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內 2. 筆者主持醫師公會COVID-19應變會議 3. 醫師公會全聯會主辦後疫情時代全國醫政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