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化太快 兒科要多角化經營 |
鄭煒達診所 臺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
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
鄭煒達從小在臺中市市區長大,眼看著臺中市鬧區由市區到五期,再轉到七期,公會的所在地也由綠川西街,平等街再到公益路,醫療環境,尤其是小兒科由盛而轉至小科、弱勢科,也讓人不禁感嘆,時代的變化太快了。
民國六十年代 中區集滿了各式診所
民國六十年代,在中區的民眾都知道小孩有重症,要轉到民權路的黃小兒科,打針與住院都是可能的選擇,新生兒科方面則有蒼生小兒科,新生小兒科及後來的貴齡兒科,提供住院的治療,對現代的年輕兒科,可能是想都沒有想過的思維。當年中區的鬧區,集滿了各式的診所,因交通集中,每間診所的業務,都非常好,這是開業,尤其是小兒科的黃金時期。
民國七十年代 開業小兒科慢慢興起
進入七十年代,尤其民國73至75年間,我在臺中榮總小兒科住院醫師階段,市區人口因重劃區的影響,開始外移,這時開業小兒科慢慢的興起,如國光路的林慶燿,崇德路的呂錦泉,健行路的盧建甫,而原市區的診所雖然仍興旺,但已慢慢衰退了。
這時送到急診與住院的病例中,最特別的是雷氏症候群,及腦膜炎,尤其是前者,往往一送來急診室就要開始急救,如沒有先前充分的演練與準備,未必能救活病人。
民國九十年代 小兒科經常敬陪末座
我於民國75年踏入過敏科門診時,當時過敏的病人因控制不理想,常需要回急診報到,所以病人的就診率非常高,踏入八十年代呼吸道疾病一樣盛行,小兒科的盛世,仍存在著,但在巔峰,也反映出要下降的趨勢了。隨著小兒科開業慢慢的增加,各社區小兒科也平均地進駐,更方便的服務病人,小兒科的平均業務量開始衰退了,同時健保署中區業務組於九十年代推行了月休四日的措施,再加上衛生單位努力的推廣疫苗,小兒科醫師才發現冬天的流行潮,居然可以消失,接著出現最近兩年的結果:小兒科在分科管理上,居然常敬陪末座,甚至是唯一衰退的科別。
未來小兒科的發展,將走向精緻化,平日看診主力的疾病,將退居次要的角色,而小兒慢性病的預防與照顧,漸漸地顯現其重要性,諸如肥胖,氣喘與過敏病,發展遲緩的追蹤與處理,也是醫師能著力的範圍,而兒童身體檢查與追蹤,也是不可疏忽的,站在公會的立場,我們當努力推動兒科適度的多角化經營,才能維持臺中市兒科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