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正成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主任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幼兒發高燒隨後併發心臟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的病變。日本醫師川崎富作於1967發表此病的診斷準則,後來川崎病的發生率不斷攀升,2015年全日本的統計,居然高達每一千名四歲以下幼兒有3.7名的發生率。
謎樣的川崎病 感染乎基因乎 全世界的川崎病最高發生率的國家都集中在東北亞。日本第一,韓國第二,台灣第三。台灣雖然沒有日本這麼高的發生率,但是,川崎病是一種全身動脈發炎的疾病(System Arteritis),如果沒有及時診斷出來,那麼這個發高燒的嬰幼兒,就有很高的機會罹患冠狀動脈瘤的併發症,影響終生的健康。 說也奇怪,一個被發現50年的川崎病,其診斷仍然是屬於一種症候群(Syndrome),必須發高燒五天,再加上眼睛紅、嘴唇乾裂、頸部淋巴腺腫、全身發生疹子,以及四肢末梢的腫脹等五大症狀中,出現任何四項症狀,才可診斷為川崎病。川崎病常常出現在呼吸道或腸胃道的先驅症狀之後,有點像感染病誘發的。可是得到川崎病的小孩,並不會傳染給周圍的人,又推翻了傳染病的假說。 台日兩個團隊 發現川崎病相關基因 是否帶有川崎病基因的小孩才會發病嗎?這些年來,也有很多很多的證據出現,如:IPTKC,CD40,BLK,FCGR2A,CASP3,HLA ClassⅡ等基因,其中以2012年的Nature Genetics雜誌(SCI:IF36),同時刊登日本團隊與台灣團隊(中央研究院及各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各一篇有關川崎病基因學研究的論文,最為傳神。 因為台日兩個團隊竟然不約而同地發現:CD-40及BLK兩基因,是川崎病患高度相關的基因 (p < 5 x 10-8)。在此之前,日本的川崎病基因學研究提早了台灣十幾年。可是那一次的雙論文同時間的發表就顯示:台灣的研究團隊也跟上了! 急性川崎病若沒治療 15-25%病童會留下冠狀動脈瘤 由於日本的川崎病發生率最高,各種各樣冠狀動脈瘤的併發症個案也最多,治療的經驗當然是最豐富。所以,我們都是抱著學習態度前往參加。 川崎病,可說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病童製造了大量的抗體攻擊自己的動脈,發生了急性壞死性動脈炎(Acute Necrotizing Arteritis),其中以冠狀動脈的發炎最嚴重。急性川崎病一旦發生,如果沒有及早接受高劑量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治療(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約有15-25%的病童會留下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rterial Aneurysm)的併發症(圖二)。因此急性期的及時治療就很重要了!因為輕度的冠狀動脈病變都會自己復原,船過水無痕,相安無事。中度的冠狀動脈瘤也可能自己修補,雖然須長期追蹤,還不至於有大礙。 但是一旦血管發炎太嚴重,併發了大型的冠狀動脈瘤(Giant CAA),就非同小可了!其冠狀動脈炎的病理變化,就可以由急性期的壞死性動脈炎(Acute Necrotizing Arteritis),變成亞急性期的淋巴球性血管炎(Subacute Lymphocytic Vasculitis),又又進入沒休沒止的長期血管內肌肉纖維母細胞增生異常的病變(Chronic Luminal Myofibroblastic Proliferatien,圖三),終於造成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的後果! 世界川崎病大會 交換珍貴醫療經驗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體會到川崎病防治的重要性,因此每隔四年便召開一次治療準則的修訂委員會,慎重討論之。本次世界川崎病大會(IKDS),也有一場重要的治療準則說明會,由2017年治療準則的召集人,來自加拿大Toronto的 Dr. McCrindle主持。主席台上,美、日、台、加等國重要的專家學者也都同時出席,重點說明並回答質疑。機會難得,我便站到發問的麥克風前,先說我是來自台灣中部兒童醫院的醫師,然後詢問一些Guideline還沒有說清楚的疑點。治療準則有疑點,就表示川崎病還有一些領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本次世界川崎病大會主題是”Progress and Harmony for Kawasaki Disease”。其實,川崎病的照顧與治療,已經不只是兒童時期的課題而已。嚴重川崎病所留下的併發症,已經延續到成年時期了。所以連貫起來,我們照顧的職責已經稱作 ”Life Long Cardiology for Kawasaki disease”(圖四)。 筆著在登機赴日參會以前,心裏也一直懸念著我的一名川崎病患,併發巨型冠狀動脈瘤以及嚴重狹窄的病人。我也打定主意,要主動找到這方面治療精通的日本專家,當面請益。果然,在會場外我就遇到了這方面心導管治療的專家Dr. Kenji Suda。機不可失,我立刻掏出手機,打開LINE傳來的動態冠狀動脈導管攝影,請Kenji教授指點迷津。他也立刻快人快語地告訴我要先做什麼影像檢查,然後做哪一類的導管治療。請益之後,我想,我這趟赴日的機票費已經賺回來了! 94歲川崎教授典範 值得年輕醫師學習 這次在日本橫濱的第十二屆世界川崎病大會的論文超過300篇,台灣投稿的論文約30篇(圖五)。 一個單一疾病川崎病竟然可以3-4年就舉行一次世界大會,而且研究題目與範圍愈來愈多,歷久不衰。高齡94歲的川崎富作教授與夫人,也端坐輪椅,全程參與,令人感佩(圖六)。想當年,1967年川崎教授還是兒科住院醫師,就把他臨床診治的60個病例,詳細整理出來,發表他的立論:「川崎病是一個新興的疾病」!也因此,當時他也招來很多老教授的批評,直斥無稽。 如今,50年過去了,川崎病的醫學定位已經確立不搖,足證當年青年川崎醫師的觀察、存疑與推論,是客觀且實事求是的。 筆者年輕時,也有幸於1989-1991期間,北上台大醫院接受呂鴻基教授的兒童心臟學研究醫師訓練。當時也體會呂教授對於二戰後台灣盛行的風濕性心臟病研究的熱誠,因而回台中後,也不間斷地研究我們這一代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病。 我們這一個世代的醫學研究,雖然仰賴很多生物統計學的分析,以及新穎的基因遺傳學的深入探討,但是,病人問題的發掘、思考、整理等,仍然仰賴第一線臨床醫師的智慧、愛心與契而不舍的精神。整個醫學史的發展,仍然是由一個一個的病史所串聯起來的。而問病史Taking History的功力,仍然是推動醫學發展的最基本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