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調劑 聲量再起
本會多元功能小組 服務四千多名會員
醫藥分業20年 國際專家會診
醫療過失新解 除罪未竟全功 新修正醫療第82條之理論與司法實務解析
公會扮和事佬調解醫糾 設立醫糾互助會 揪團雪中送碳
榮翔專案 台中榮民總醫院 扮演領頭羊
跨院轉診 中國附醫 打造綠色通道
大雁啟航 中山附醫 共榮基層
臺中醫院建立社區健康安全網 照護左鄰右里
分級醫療 仍未見強大支持力
花漾臺中 健康滿分同學會 臺中市醫師公會與防癌協會共同防癌
一起走過25年 5件影響醫界的重大改變
第十七屆理事長林高德(民國82年至85年) 臺中引領25年 醫林百期繁花盛開
回首來路 硬話軟語訴醫情
第十八屆理事長(民國85年至88年) 擔任醫師公會理事長 當言不讓 廖仁 醫林針砭政策不手軟
100期走過的路 23載健保演進史 臺中醫林伴行
點值最低競爭最烈…… 1994-2018醫療環境變化 醫師辛苦 病患叫苦
醫院評鑑 四十年由繁入簡
因應未來挑戰 ! 中國醫藥大學 創新改變 追求卓越 建構AI Smart University & Hospital
因應未來挑戰 ! 中山醫學大學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扣緊社會脈動 引進數位創新教學
常態性疲勞 才是關鍵 5招因應住院醫師加入勞基法
醫林視窗 奔走千里 不信公義喚不回 聯合國大會前夕 參加「聯合國宣達團」感言
Joy Quotient 讓一群人都快樂 傅雲慶的幸福學堂
世紀之謎川崎病 研究歷久不衰 參加第十二屆世界川崎病大會後記
樂活醫族 88℃咖啡 有感小確幸
印度灑紅節 全民粉彩狂歡
生命中的貴人
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展
醫藝情深 彩墨至樂
那一年 我們一起叱吒籃賽的歲月
樂活醫族 網力全開 球賽精彩 臺中市醫師公會2018年網球錦標賽
菊島花火踏浪之旅 臺中市醫師公會二天一夜澎湖秋季旅行
 
世紀之謎川崎病 
研究歷久不衰 參加第十二屆世界川崎病大會後記

文/張正成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主任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幼兒發高燒隨後併發心臟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的病變。日本醫師川崎富作於1967發表此病的診斷準則,後來川崎病的發生率不斷攀升,2015年全日本的統計,居然高達每一千名四歲以下幼兒有3.7名的發生率。

謎樣的川崎病  感染乎基因乎
全世界的川崎病最高發生率的國家都集中在東北亞。日本第一,韓國第二,台灣第三。台灣雖然沒有日本這麼高的發生率,但是,川崎病是一種全身動脈發炎的疾病(System Arteritis),如果沒有及時診斷出來,那麼這個發高燒的嬰幼兒,就有很高的機會罹患冠狀動脈瘤的併發症,影響終生的健康。

說也奇怪,一個被發現50年的川崎病,其診斷仍然是屬於一種症候群(Syndrome),必須發高燒五天,再加上眼睛紅、嘴唇乾裂、頸部淋巴腺腫、全身發生疹子,以及四肢末梢的腫脹等五大症狀中,出現任何四項症狀,才可診斷為川崎病。川崎病常常出現在呼吸道或腸胃道的先驅症狀之後,有點像感染病誘發的。可是得到川崎病的小孩,並不會傳染給周圍的人,又推翻了傳染病的假說。


台日兩個團隊  發現川崎病相關基因
是否帶有川崎病基因的小孩才會發病嗎?這些年來,也有很多很多的證據出現,如:IPTKC,CD40,BLK,FCGR2A,CASP3,HLA ClassⅡ等基因,其中以2012年的Nature Genetics雜誌(SCI:IF36),同時刊登日本團隊與台灣團隊(中央研究院及各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各一篇有關川崎病基因學研究的論文,最為傳神。

因為台日兩個團隊竟然不約而同地發現:CD-40及BLK兩基因,是川崎病患高度相關的基因 (p < 5 x 10-8)。在此之前,日本的川崎病基因學研究提早了台灣十幾年。可是那一次的雙論文同時間的發表就顯示:台灣的研究團隊也跟上了!


急性川崎病若沒治療 
15-25%病童會留下冠狀動脈瘤

由於日本的川崎病發生率最高,各種各樣冠狀動脈瘤的併發症個案也最多,治療的經驗當然是最豐富。所以,我們都是抱著學習態度前往參加。
川崎病,可說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病童製造了大量的抗體攻擊自己的動脈,發生了急性壞死性動脈炎(Acute Necrotizing Arteritis),其中以冠狀動脈的發炎最嚴重。急性川崎病一旦發生,如果沒有及早接受高劑量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治療(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約有15-25%的病童會留下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rterial Aneurysm)的併發症(圖二)。因此急性期的及時治療就很重要了!因為輕度的冠狀動脈病變都會自己復原,船過水無痕,相安無事。中度的冠狀動脈瘤也可能自己修補,雖然須長期追蹤,還不至於有大礙。
但是一旦血管發炎太嚴重,併發了大型的冠狀動脈瘤(Giant CAA),就非同小可了!其冠狀動脈炎的病理變化,就可以由急性期的壞死性動脈炎(Acute Necrotizing Arteritis),變成亞急性期的淋巴球性血管炎(Subacute Lymphocytic Vasculitis),又又進入沒休沒止的長期血管內肌肉纖維母細胞增生異常的病變(Chronic Luminal Myofibroblastic Proliferatien,圖三),終於造成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的後果!


世界川崎病大會  交換珍貴醫療經驗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體會到川崎病防治的重要性,因此每隔四年便召開一次治療準則的修訂委員會,慎重討論之。本次世界川崎病大會(IKDS),也有一場重要的治療準則說明會,由2017年治療準則的召集人,來自加拿大Toronto的 Dr. McCrindle主持。主席台上,美、日、台、加等國重要的專家學者也都同時出席,重點說明並回答質疑。機會難得,我便站到發問的麥克風前,先說我是來自台灣中部兒童醫院的醫師,然後詢問一些Guideline還沒有說清楚的疑點。治療準則有疑點,就表示川崎病還有一些領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本次世界川崎病大會主題是”Progress and Harmony for Kawasaki Disease”。其實,川崎病的照顧與治療,已經不只是兒童時期的課題而已。嚴重川崎病所留下的併發症,已經延續到成年時期了。所以連貫起來,我們照顧的職責已經稱作 ”Life Long Cardiology for Kawasaki disease”(圖四)。

筆著在登機赴日參會以前,心裏也一直懸念著我的一名川崎病患,併發巨型冠狀動脈瘤以及嚴重狹窄的病人。我也打定主意,要主動找到這方面治療精通的日本專家,當面請益。果然,在會場外我就遇到了這方面心導管治療的專家Dr. Kenji Suda。機不可失,我立刻掏出手機,打開LINE傳來的動態冠狀動脈導管攝影,請Kenji教授指點迷津。他也立刻快人快語地告訴我要先做什麼影像檢查,然後做哪一類的導管治療。請益之後,我想,我這趟赴日的機票費已經賺回來了!


94歲川崎教授典範  值得年輕醫師學習
這次在日本橫濱的第十二屆世界川崎病大會的論文超過300篇,台灣投稿的論文約30篇(圖五)。 一個單一疾病川崎病竟然可以3-4年就舉行一次世界大會,而且研究題目與範圍愈來愈多,歷久不衰。高齡94歲的川崎富作教授與夫人,也端坐輪椅,全程參與,令人感佩(圖六)。想當年,1967年川崎教授還是兒科住院醫師,就把他臨床診治的60個病例,詳細整理出來,發表他的立論:「川崎病是一個新興的疾病」!也因此,當時他也招來很多老教授的批評,直斥無稽。

如今,50年過去了,川崎病的醫學定位已經確立不搖,足證當年青年川崎醫師的觀察、存疑與推論,是客觀且實事求是的。

筆者年輕時,也有幸於1989-1991期間,北上台大醫院接受呂鴻基教授的兒童心臟學研究醫師訓練。當時也體會呂教授對於二戰後台灣盛行的風濕性心臟病研究的熱誠,因而回台中後,也不間斷地研究我們這一代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病。

我們這一個世代的醫學研究,雖然仰賴很多生物統計學的分析,以及新穎的基因遺傳學的深入探討,但是,病人問題的發掘、思考、整理等,仍然仰賴第一線臨床醫師的智慧、愛心與契而不舍的精神。整個醫學史的發展,仍然是由一個一個的病史所串聯起來的。而問病史Taking History的功力,仍然是推動醫學發展的最基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