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教育部預計再開放120位學士後醫學系的名額,使得醫學系的招生名額逼近1500位,中生代的醫師面臨上下夾擊,在站穩了專科領域腳步後,修習第二專長未嘗不失為一藍海策略。於是筆者放下了臨醫所博士班的錄取通知單,報考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錄取後才明瞭上課時段與夜間部相仿,但光大堂課就要修習50個學分,是臨醫所碩士班的兩倍強。想到未來夜診的調動、下午診的遲延、與手術房可能突發的狀況,第一時間難免退縮。
一個罹癌案例 思索醫師和法官立場 但就在此時收治了一個年輕個案,酒駕前科的第四期鼻竇癌患者,外科手術順利完成後,強制發監打斷了原先排定的後續放射線化學治療,一頭霧水的我只好硬著頭皮開張診斷書回覆法官,裡頭大致提到手術後的輔助治療有急迫性,貿然中斷會影響治療成功率。 無奈此意見難以回天,個案終究倉促入監,還好刑期不長,出獄後把未完劑量補足,總算完成治療。這荒謬的人生劇本讓我思索一個問題,醫師為了病人健康,法官亦為了社會公益,但為什麼這樣的案件會讓兩造對立。真理只有一個,什麼樣的鴻溝讓兩方無法溝通?大多數醫師攻讀法律學位的原因,以逃離身限其中的醫療糾紛為首要目標,若醫法雙方對事物判斷的爭議點、求取真相的方法、或分析事理的邏輯根本不一致,怎麼會出現雙方都心服口服的判決書?若無法期待法律人執起手術刀,那麼就讓醫師開始研讀法學教科書吧! 門診開刀完 驅車到中興大學上課 課堂的同學們來自四面八方,有公職人員、稅務人員、警察、私人企業,也有其他醫事人員(醫檢師、藥師、呼吸治療師)。除了課堂上的學術交流,私下的聚會與旅遊也是很豐富,大家互吐工作的苦水,分享不同領域知識的喜悅,一齊拓展視野。 常常門診開刀完驅車到中興大學上課,下課後才趕回醫院查房。忙碌現實的工商業社會,在職專班的學生們幾乎都無法準時上下課,但上課時絕對聚精會神,認真抄寫筆記,無人打瞌睡,大家都牢牢握著幾乎是人生最後的一次學習機會,全神貫注力是大學時代無法比擬的。書桌上原文期刊與法律講義並陳,筆者自從專科醫師考完後就沒有翻過整本教科書,這兩年居然把民法總則、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要義、國際公法等鉅作一本一本地讀完了。 工作空檔 善用平板電腦背法 碩專班課堂上的緊繃程度雖不如大學部,但期中期末考依舊不含糊。法律系的考試若允許翻閱小六法,則多以申論題為主,大家振筆疾書(不瞞諸位先進,其實很多中文字都忘記怎麼寫了)。前幾次完全無法抓到題目重點,刑法老師戲稱「寫到開花」,只能拿到一點「筆墨分數」。後來接受同學提示,預先以國考題演練,才能抓到要點回答。 這對向來以快速記憶與反應來應付考試的醫師而言,十足吃盡苦頭。其他純粹記憶的項目,準備則較為上手,有時還會利用手術室等待麻醉或刀與刀轉換的空檔打開平板電腦背法條,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刺激。 跟法律論文奮戰 遠比醫學類更耗神 學分修到一定程度,就要著手寫畢業論文。儘管手邊已有幾篇SCI論文,但仍必須承認,寫法律系的文章遠比醫學類更耗神。學長姐的畢業論文動輒兩百頁,光要拼湊出相當的字數就已腸枯思竭,書寫的文章不是口語,還得重新斟著中文的遣詞造句。再加上法律的文獻常常只有紙本沒有電子檔,因此常常需要親訪各大學法律系的藏書,國家圖書館更拜訪兩次,只為了兩本絕版書的幾頁珍貴資料。 指導教授希望論文能夠以出書規格排版,所有的大小,引述文獻都詳盡考證,連年代都一律改用西元年,最後還要編目錄與索引。論文進展到一定程度,就得在系上進行大綱發表,除了接受全班同學的指導之外,口試委員也悄悄現身。由於學分與論文實在無暇兼顧,因此兩年後的畢業典禮時,全班只有兩位同學能順利領到畢業證書,其餘還在跟論文奮戰,這種另類留級的趣味想必所有讀過研究所的同儕都能體會。 法律的邏輯 講究推理與因果查證 法律的邏輯講究推理與因果查證,和醫學偏重數據與方法學探討大異其趣。舉個例子,如何向法律人解釋顏面神經變異造成的術後面癱風險?術後面癱涉及醫療糾紛,被生物統計學制約的醫師們,看待分析結果只分成「有統計差異」與「無統計差異」,於是一切思維皆被p<0.05控制,p>0.05的一概不予認定。 殊不知法律人看待世間法則不以統計學為主,而是像夜市彈珠檯一般,再怎麼細分類,總有個最終歸宿可咎責。因此醫療一旦不如預期,發生了糾紛,卻是由法律人評價醫師的一切做為。不了解造成誤解,於是產生讓醫師忿忿不平的判決。一如高水準的醫學論文足以改變大家治療理念,當初也期許自己寫出來的文章能夠改變法界的觀點。 畢業證書 教我更謹慎看待醫療行為 畢業之後,醫界的生活緊湊依舊,除了加入調解委員會、分析前同仁醫療糾紛的訴狀之外,這紙證書教我更謹慎地看待每日的醫療行為。另外來自民法的知識也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如租屋糾紛、車禍調解等。但最重要的是:發掘自己的學習潛力。不論醫學或法律,知識從來不宥限於某一特定族群,從跨界的角度來評斷事物會有異想不到的驚奇,感謝中興法研所惠予我享受這種反覆思辨的樂趣。 圖說: 在職專班同學來自各行各業,私下的聚會與旅遊很豐富,大家分享不同領域知識的喜悅,一齊拓展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