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醫學發展 方能維護國民健康
二千個N95口罩 陸百個防護面罩 支援日本兵庫縣姐妹會
台灣很小不能包山包海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洪明奇:獨角獸策略,台灣新亮點文
醫材上限破功 要聽民眾聲音 政府已經定調「不再推動」 但醫療界依然感到不安
醫林短波
只論價格的健保制度, 讓台灣醫療團隊價值長期被忽略 醫材差額上限 不只暫緩 應停止
不定時炸彈 精障犯罪引信待拆
醫師觀點 精神鑑定 專科醫師沒那麼好騙 司法精神醫院設立目的、規模、任務和目標應謹慎釐清
檢察官觀點 強化精神鑑定 積極催生司法精神病院
法官觀點 鑑定結果 不會凌駕法律
後疫情時代應有的新思維
居家隔離 也可以隔空看診 醫院視訊診療第一線紀實
防疫翻轉學習 醫學院課程上雲端
醫學教育 因疫情顛覆授課框架
GULID REPORT 會務報導 45歲以下醫師 看過來!
基層診所百日戰疫回顧~1 瘟疫啟示錄 武漢肺炎教我的課
基層診所百日戰疫回顧~2 防疫有語病 基層診所無妄之災 Covid-19新冠肺炎抗疫所思所感—基層耳鼻喉科的心聲
基層診所百日戰疫回顧~3 驚心動魄 基層診所肉搏病毒 在不知敵軍面貌下抗戰 政府後勤支援是定海神針
疫情下的生活
欲為醫者 必先為人也
蛇與葫蘆 相遇在疫情
祝融無情 診所安裝住警器
青春版醫林 投資經緯 股海波濤 賺錢不忘樂趣 投資台灣股市,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青春版醫林 該唸研究所嗎? 年輕醫師 唸研究所的抉擇 為自己出征! 過來人的四個建議
尋山喫海 吟味米其林 長濱風土小旅行
疫後解悶 山海隱世仙境
夏戀
就是想要 痛快打一場球 2020年會員 桌球個人賽│成績揭曉
 
青春版醫林 - 投資經緯

股海波濤 
賺錢不忘樂趣
投資台灣股市,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文 / 吳俊衍 康康診所
 
 
各位先進同輩,小弟受邀在公會刊物發表對股市的看法,盼能拋磚引玉,並請各位高手能予以指正。
 
新的常態  台股上萬點不是高點
 
台股自民國78年上萬點以後,在民國86年再次上萬點,99年又再上了一次。換句話說,每次上萬點就是高點。可是自106年起,長期處在萬點之上,因為台股結構上出現了改變。以前的萬點之上都是資金堆出來的行情,是高點。但隨著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等的巨型國際企業出現,台股市值隨著大幅增加,所以結構上出現了改變。
 
我想要說的是,萬點之上可能會變成新的常態,而不是高點,這是第一件事。
我想說的第二件事,就是資金參與者發生了改變。
以前的台股資金,是以散戶的融資為主。但隨著國際分工,台股(尤其是電子股)的國際能見度越來越高,所以目前台灣股市的外資,已佔到市值的6至7成左右。換言之,主力炒作的時代已不復見,代之的是對產業的深度分析與了解。
 
殺進殺出  有樂趣卻賺不到錢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除非你身處這個產業中且是深度了解相關公司,否則各證券公司的資深產業研究員實在是比一般散戶了解行業內幕深的多。這是一個法人的時代,專業法人的時代。
我想說的第三件事,就是在股市投資,你想得到的,是殺進殺出的樂趣,還是想賺到錢? 這兩件事是完完全全不同的。
 
自從生意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外加習近平終身制變成了習皇帝,美中兩大強權的對抗,使得這個世界,又恢復了衝突多變的新冷戰狀況。川普總統言而無信且一日數變,完全顛覆了我們對美國總統的想像。所以投資決策若是跟著消息面起舞,一定是殺進殺出非常有樂趣,可是賺不到錢。但若只盯著財報投資又很無聊,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樂趣與賺錢兩者都要兼顧,但如何做呢? 
 
80%資金  放進穩當會賺錢的項目
 
把大部分的資金(80%),放去穩當會賺錢的項目,中部分的資金(15%),用來投資自己認為很有未來的產業,少部分的資金(5%),用來殺進殺出,享受股市上沖下洗與人對賭的樂趣。
 
總結上面提到的三件觀點,我個人建議的台灣股市投資策略如下:
 
1. 核心資產,約佔投入股市資金的80%。這是要穩當賺錢領股息的。可選擇的目標有台灣50(0050)、台灣高股息(0056)、安聯台灣智慧基金、安聯台灣大壩基金。
2. 衛星資產,約占投入股市資金的15%。這些錢可投入有興趣的產業,不管是5G、生技、金融、傳產。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在網路上努力蒐集資訊,絕對可以找到海量資料,讓你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並且相關知識大為增長。
3. 趣味資產,約占投入股市資金的5%。若對石油OPEC+是否產油過剩有興趣,可以投入元大S&P原油正2或反1,若對疫情過後全球是否會有糧荒有興趣,可以投入街口S&P黃豆。還不夠好玩?比特幣就更有趣了。反正小小的錢與人對賭,可以享受大大的樂趣,很刺激。
 
最後,借用股神巴菲特常說的話來做個結尾。投資最重要是有兩件事:1. 不可以賠錢。2. 絕對不可以忘了第1件事情。
 
【編按】
一本廣受歡迎的理財書《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話題,「為什麼醫師很少是有錢人?」作者所羅列的理由包括:在校時間愈長理財起步愈晚、家用支出高、工作時間長、被理專慘賠經驗…等,致使一般醫師有過度消費和投資不足的習慣。
後疫情時代,各國狂印鈔票,低利率成為常態,醫師需要改變錢存入銀行的習慣馬?如何保住辛苦的收入、不減值?股市目前適合危機入市嗎?感謝吳俊衍醫師不吝分享股市修練心法,本刊也將持續邀請醫族中理財高手分享投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