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詹如瑾
中部百姓引頸期盼的「臺中歌劇院」終於落成了,從迪斯耐樂園的構思、古根漢美術館的合作草案到臺中歌劇院的興建,無論是政黨理念不同的政治因素或因編列預算的拮据,或多次工程發包的流標等等,紛紛擾擾地讓我這愛好藝術的市井小民癡癡地快等白了頭髮,今年 2016年9月終於有幸得以參見這象徵臺中市民的心靈建築了。
拙樸又童趣 平凡中的不平凡
頂著大太陽參與了歌劇院的開幕儀式,遠遠看見歌劇院的外觀時我的心揪痛了,怎麼不是文藝復興前希臘式或羅馬式的雄偉壯麗,也不是文藝復興後巴洛克式、古典主義的金碧輝煌,迎面而來的凹凸不平、奇形怪狀的龐然大物,如花瓶形狀的大片灰牆竟夾著匡著白色曲線的凹洞和深色也是花瓶形狀的落地玻璃,有點原始拙樸又有些童趣。 我呆站了好一陣子,想到早先各個媒體一再報導伊東豊雄的創意建築是非常前衛的作品、是跳脫一般傳統、是一種觀念性的建築。並提到伊東先生的設計往往不僅是一棟房子,是會呼吸、會説話、處處都隱藏著驚喜、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是非常值得細心探索的藝術作品。
流動觀念設計 圓柱邊噴泉小溪流
趕忙收起自己老舊的思維,秉持著朝聖的心情大步踏進大門。門口廣場曲延著水池及噴泉,許多大人小孩們快樂地玩水嬉戲,心情頓時輕鬆許多,走進大門寬敞的大廳,沒有華麗的隔間,當然也就沒有門與窗,旁邊一排書桌型的櫃台坐著多位服務小姐,她們面前只有擺著桌上型電腦,沒有高不可攀的大櫃台,雖然少了大氣派,卻是感覺很親切。 大廳中間放置一個彩色鋼塑有著水面浮游物裝飾的大圓形物體,原來是可供坐下休息的漂亮圓椅,約略可圍坐十幾人。除了接待櫃台外,周邊都是創意商店,也是開放式的呈現,乍看之下有點零亂,但仔細觀察後發現有它的秩序性排列。 大門的右邊有兩座大圓筒形狀的紅柱,左邊則是藍色的,其實裡面是舞台升降機械坑,包裝美化了它們,鮮明的對比顏色區隔了都是乳白色的牆面,自然也劃分了商家與走道的區隔,走近大紅柱,腳上怎麼有點涼意,哈!原來圍著大圓柱邊有定時噴泉的小溪流,順延著走,竟然穿透了半個大廳,往明亮的玻璃門外看去正是廣場的水池,某種錯覺的產生,使我不禁驚呼連連這是內還是外呢?四周的落地玻璃透視著周邊的綠地,現在我終於瞭解伊東豊雄自然、流動的觀念設計是為何物了。
大圓燈圍著小圓燈 不經意的驚喜
地面沒有華麗的磁磚只是既傳統又平常的磨石地,所有乳白的牆壁都呈圓弧形狀沒有一片是平直的,有人計算過一共有1732面弧牆,四周沒有花俏的五顏六色,除了乳白牆就是大片落地玻璃,也有人核算過一共有926片玻璃;對建築我沒概念,事實上在發包時流標多次,足見頗有難度,更據說預算頻頻增加,仍舊無營造廠商敢接手。最後麗明營造廠的吳董事長勇敢承接這項工程,聽說也是吃足了苦頭,光是圓弧牆就考倒了所有的技師們,經過多次實驗後終於灌漿翻模做成,於是在前門廣場的右前方留下製作成功的樣品作為紀念。 這種能承載的弧牆是建築界的創舉,難怪麗明營造因此得到了世界的專利。抬頭一看,也是白色大圓弧狀天窗,中間大圓燈圍著小圓燈,看起來像時鐘也像瞪著我看的大眼睛,又是一個不經意的驚喜!樓上的天窗更是絶妙,也是圓弧狀還滾了一圈白邊,裝上點點燈光像灑進來的陽光,又像晚上滿天星光點點,我又迷惘現在是白天或晚上了。
藏創意及玄機 永遠不會飛走的鳥兒
無獨有偶的在中劇院樓梯旁的白牆畫有鮮豔圖樣,以為只是畫著長長大尾巴顏色豔麗的大鳥和小鳥而已,原來藏有創意及玄機;空白的部分隱藏著一個個頭像,據說有伊東豊雄、還有一些參與設計者的側面頭像,突然覺得牆上的大小鳥更加美麗動人,而且是鮮活的,永遠不會飛走的,因為牠必須扮演記錄歷史的重要角色。 劇院一共有三個場地,大劇場呈扇形狀,可供2000人觀賞,中劇場約可容納700人,小劇場200人,另外還有一個戶外劇場僅隔一扇門可通小劇場,並有一個多功能的角落沙龍可運用教育推廣、演講、討論會議等活動。歌劇院四周的廣場和綠地包括屋頂的創意區都是市民或遊客駐足休憩的好去處。地下二樓有實驗劇場、排練室以及組裝工場、機械室以及裝卸停車場,地下一樓有藝文商場、管理辦公室、機械室、防空避難所。
特殊的凸凸廳 讓人完全放鬆的感覺
一樓大廳有接待櫃台及商場、二樓有大劇場和中劇場的舞台、坐在下層的觀眾席、和演員化粧室。三樓有大劇場和中劇場上層觀眾席、和演員化粧室、舞台操控便道,四樓有大劇場和中劇場陽台觀眾席,五樓則是行政辦公室、員工餐廳、圖書館、會議室、閲覽室等。 五樓還有一間非常特殊的展示廳「凸凸廳」,此廳是由知名的設計師所設計的空間,運用白色的弧牆加上白色凹凸不平地板,還有看似柔軟的沙發其實應該說是高級的沙袋,因為它會隨著你躺下的姿勢變形,把燈關滅,只有投影出水上漂浮物游動著,輕柔的音樂,雖然只能躺在那裡15分鐘,卻讓人完全放鬆幾乎睡著的感覺。頂樓有咖啡廳、機械室、樓梯間以及大劇場和中劇場的兩個凸出的幕塔。
開幕祈福儀式 藍色淨與水的行動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美聲涵洞》,它不是劇場內空間,是伊東豊雄享譽國際的建築特色,因為圓弧曲牆能創造出許多凹洞,而不同層次的空間及聲響迴應,讓人享受到最驚喜的聽覺體驗。 歌劇院不以音樂為主軸,而著重在戲劇饗宴的表演方式,可針對不同類型的節目提供大、中、小劇場。從開幕的「淨、水」祈福儀式可見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及團隊們的用心及創意,製作單位邀請市民和遊客參加,希望每位參與者都穿上藍色的衣服一同演出這次的公共行動藝術,當天不僅完成了開幕祈福更深植了市民們與劇院的歸屬感。 劇院從8月底的「伊東豊雄的劇場夢」,開始安排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節目和講座,每場講座都爆滿,如果腳步稍慢只能現場候補喔!目前已經觀賞過的節目有9月3日的舞鈴劇場《奇幻旅程》。這是國內團體曾在2012年臺北花博舞蝶館演出,這次結合扯鈴、舞蹈、體操、歌唱、燈光、服裝道具並配合劇情演出,大劇場内充滿小孩的歡笑聲這是老少咸宜的節目。9月9日大劇場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也是滿場音樂愛好人士。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擔負大任,邀請國外知名的聲樂家演唱,國內的聲樂家石易巧老師演唱得可圈可點,可媲美國外的聲樂家,因為時間因素無法演唱整齣歌劇,所以改由路寒袖老師的新詩串連劇情,由楊照老師朗誦,雖然唱的、說的、演奏的都非常好,可是音樂及劇情強烈的張力無法發揮及擴張,實在有點可惜!
節目讓人驚喜 劇院創舉振奮人心
從十月開始一直到年底的節目更讓人驚喜。9月25日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的講座已經為 9月30日,10月2日的華格納歌劇《萊茵黃金》注射了強心劑,此劇將由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與西班牙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及拉夫拉前衛劇團帶來革命性的演出,據說舞台已經準備了六架起重機,規模之大可想而知。其實這是華格納《指環》系列的序曲,也是歌劇院演出華格納博大精深歌劇的試水石,節目一推出聽說門票幾乎被搶光,所以連續的《女武神》、《齊格飛》、《諸神的黃昏》好像也有譜了,非常振奮人心,這是個艱鉅的挑戰,也是劇院的創舉,值得期待。
世界級前衛建築 市民的藝術基地
很多朋友和我一樣,第一眼看見歌劇院都有著同樣的失落感,但如同李清治老師所說的,他非常羨慕並且嫉妒住在臺中市的市民們,能擁有這麼一個世界級前衛建築又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客廳,專門為市民開放,沒有高貴嚴肅、沒有曲高和寡、只有悠閒、自在,如同在你、我的客廳。老師說的沒錯,我們必須翻轉老舊的觀念,也要用革命性的眼光來翻轉對藝術殿堂的看法,我們要用心珍惜它、保護它、也要用生活來享受它、更要盡力支持提升它,因為它是屬於我們的藝術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