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醫學發展 方能維護國民健康
二千個N95口罩 陸百個防護面罩 支援日本兵庫縣姐妹會
台灣很小不能包山包海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洪明奇:獨角獸策略,台灣新亮點文
醫材上限破功 要聽民眾聲音 政府已經定調「不再推動」 但醫療界依然感到不安
醫林短波
只論價格的健保制度, 讓台灣醫療團隊價值長期被忽略 醫材差額上限 不只暫緩 應停止
不定時炸彈 精障犯罪引信待拆
醫師觀點 精神鑑定 專科醫師沒那麼好騙 司法精神醫院設立目的、規模、任務和目標應謹慎釐清
檢察官觀點 強化精神鑑定 積極催生司法精神病院
法官觀點 鑑定結果 不會凌駕法律
後疫情時代應有的新思維
居家隔離 也可以隔空看診 醫院視訊診療第一線紀實
防疫翻轉學習 醫學院課程上雲端
醫學教育 因疫情顛覆授課框架
GULID REPORT 會務報導 45歲以下醫師 看過來!
基層診所百日戰疫回顧~1 瘟疫啟示錄 武漢肺炎教我的課
基層診所百日戰疫回顧~2 防疫有語病 基層診所無妄之災 Covid-19新冠肺炎抗疫所思所感—基層耳鼻喉科的心聲
基層診所百日戰疫回顧~3 驚心動魄 基層診所肉搏病毒 在不知敵軍面貌下抗戰 政府後勤支援是定海神針
疫情下的生活
欲為醫者 必先為人也
蛇與葫蘆 相遇在疫情
祝融無情 診所安裝住警器
青春版醫林 投資經緯 股海波濤 賺錢不忘樂趣 投資台灣股市,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青春版醫林 該唸研究所嗎? 年輕醫師 唸研究所的抉擇 為自己出征! 過來人的四個建議
尋山喫海 吟味米其林 長濱風土小旅行
疫後解悶 山海隱世仙境
夏戀
就是想要 痛快打一場球 2020年會員 桌球個人賽│成績揭曉
 
欲為醫者 必先為人也

文 / 蔡銘雄 烏日澄清醫院家庭醫學科
 
庸贅言,臨床醫學的本質在於恢復與促進病人原先的健康狀態,所謂生物 一心理一社會的健康(bio-psycho-social health),以期能在家庭與社會之中過日常生活。本文標題「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出自高雄醫學院創校校長杜聰明博士(1893-1986)對畢業生的訓勉詞。冀望畢業生在社會行醫,在先學會為人,能扮演好醫師的角色,不要冀望行醫即能賺錢致富。
 
醫病關係 已發生根本的變化
 
1899年創校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至今2020年,已歷時百餘年之時空與社會結構與型態之變化。「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此理想與當前台灣社會臨床醫療崩壞之現象更顯扞格不入。
若溯其緣故,更顯經緯萬端。但無可否認的,台灣社會醫療訴訟和醫療失誤仍常被新聞媒體披露,顯然醫病關係在百年來已發生根本的變化,除醫療「五大科皆空」早已缺乏有效對策外,甚至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更計畫於2018年成立「醫師工會」(不是「醫師公會」),為醫師爭取勞動權利。醫師,已從過去的老闆悄悄轉變為勞工。本文僅舉三例轟動全台的重要醫療事件,即可反應距離「做醫生之前,先學做人」的標竿在臨床醫療服務與社會期待之間距離有多遠。
 
退貨賠償 醫療業和一般服務業無異
 
例一為1994年臺北馬偕醫院肩難產案,病患援用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服務提供人無過失責任之規定,請求馬偕醫院負損害賠償責任。此事凸顯醫療業和一般服務業無異的心態,病患就醫如同逛百貨公司,遇到瑕疵品即無要求退貨賠償。例二為2011年8月24日台大醫院器官移植團隊發生將愛滋病患捐贈的器官分別移植入五位病人,經調查結果是檢驗師之間的對話沒經過確認,器官移植小組負責人離職,五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皆因血液途徑感染愛滋病,雖然都獲得治療和控制。例三為2017年6月林口長庚醫院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引發醫界、衛福部與全台社會嘩然,以及婦產科濫用子宮腔鏡檢查;此為台灣財團法人醫院以營利為首要考量之後果。
 
 
當醫師能賺大錢,無異癡人作夢,
因為這違反資本主義市場運作邏輯:
病人無法量產
 
 
法官發生手術併發症 錯一定是醫師
 
針對此議題,作者對不同年資的醫師進行質性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類為住院醫師,對於什麼叫做「先學做人」的觀點包括:要有同理心,要替病人想;態度要和藹,即使有些病人態度強硬,最後關頭也忍下來,不會跟家屬正面衝突;學會小學校門口的「禮、義、廉、恥」校訓。
 
第二類為主治醫師10年共5位。小兒科醫師認為「學做人」就是醫師和家屬要互相尊重,但家長有時是為了保險給付,常要求開立不符合規定的醫療診斷,造成醫病關係緊張。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認為「先學做人」很困難,因為台大醫師也被臺北地院的法官告,他認為法官做久了就太自以為是,以為凡事都是別人的錯,法官何等人也,法庭上都是法官判別人生死,因此醫師也要聽法官的,法官發生手術併發症,錯一定是醫師造成的。醫師是治療一個人 不是一個疾病
 
第三類主治醫師資歷25年,有復健科、整型外科、胸腔內科,神經內科等5位。復健科主治醫師表明對病人和家屬要保持熱誠,就是英文passion。第二位整型外科醫師對於半夜病人來電抱怨傷口有線頭,他很實在的解決方式是保證隔天免掛號、免費用,直接到門診,由他親自拆線,並掛保證術後傷口無慮。此位整型外醫師主張:「學會作人」的方式是,即使透過電話也要會觀言察色、婉轉解釋病情、理性溝通、情緒安撫。另一位胸腔內科醫師則認為:醫師常站在西方醫學的醫理思考、說話。如果家屬小聲地問是否可吃中藥,不要急忙地批評:吃中藥沒啥用。醫師是治療一個人,不是一個疾病。
 
第四類主治醫師資歷30年,共3位。第一位是眼科主治醫師30年資歷,她認為「學會做人」就是依照《聖經》的道理,疼你的鄰居,要跟疼你自己一樣,也就是當好的撒瑪利亞的人(The Good Samaritan)。至於鄰居不只是隔壁鄰居,而是任何人,你、我、他都是鄰居。她的行為準則就是一視同仁。凡事依靠良心、聖經、上帝。
 
對自己誠實最重要的意義
就是避免利益衝突,
也就是醫師的利益不能大於病人的利益
 
醫師的利益 不能大於病人的利益
 
第二、三位是心臟內科和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認為「學會做人」就是要誠實(honest),不是誠實地告知病情,而是指我會對我自己誠實,要反身性地思考。對自己誠實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避免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s),也就是我的利益不能大於病人的利益。我們是當醫師,不是當生意人,凡事要以病人的利益優先考量。最後提供精神科同學的意見供讀者,他回顧整個行醫過程,認為醫師要成熟到「學會做人」至少要到主治醫師第十年。
本文作者提出「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的觀點是:不管病人是誰,要記住雙方的互動永遠是位於社會關係之中(socially situated);醫師與病人應處於平等地位,盡可能地誠懇地解釋病情。至於當醫師能賺大錢,無異癡人作夢,因為這違反資本主義市場運作邏輯:病人無法量產。
 
作者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的影響下,醫療過程已產生馬克斯(Karl Marx)所謂的「異化」,醫師必須自覺本身有可能受到「異化」的影響,才能避免醫療糾紛,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理解的方式與病患,特別是家屬,不厭其煩地溝通,直到病人與家屬理解,甚至建議找「第二專家意見」,才能達到「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