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倩姿
全臺灣健保點值統計,前幾年中區向來是敬陪末座,尤其擁有4家醫學中心、4家區域醫院及23家地區醫院的臺中市,除超級競爭外,成本更是續命關鍵,醫界自嘲醫療已被逼成數學問題。攤開臺中市人口和醫師成長表,赫然發現25年來,臺中市人口成長40%,會員人數卻是大幅成長143%,各大醫院仍然感到醫師人力吃緊,足見臺中市承擔中區急重症醫療的壓力和責任。
(編按:臺中市僅指縣市未合併前原臺中市轄區醫院及診所) 人口成長40% 醫師人數成長143% 1994年《臺中醫林》創刊,那年,臺中市人口825,566人,公會的會員有1,686人,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有490人;經過25年,臺中市人口1,159,084人(2018年9月),會員數來到4107人,也就是說,總人口數成長40%,醫師人數卻是成長了143%,每位醫師服務282人,相較於臺灣每位醫師平均照顧數約450人,若單獨從傳統的醫病比率看,應該是人力寬鬆許多,醫師比較輕鬆才對,然而弔詭的是各大醫院仍然鬧醫師荒、內外科人力吃緊,患者一床難求,為什麼?(圖一) 臺中市老得快 半數人口高齡化 根據臺中市政府今年9月份各區人口結構資料顯示,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了全市的12.8%,但在細項8個行政區中,竟有四區高齡人口超越平均值12.8%,其中,最高為中區的18 %,次為西區的14.6%,第三名是北區的14.5%。若要再計入大臺中市29個行政區,農業地區的高齡人口比例更高,高齡化社會醫療需求增加,各大醫院老年病患壓力只會隨著人口高齡化有增無減。反之,西屯及南屯都是年齡結構較年輕的地區,這和診所高成長率熱區符合,年輕醫師選擇人口高成長、診所低密度的地區開業,更有機會培養新客群。(圖二) 醫師平均年齡 也有高齡化潛憂 再來看臺中市醫師平均年齡,2018年臺中市執業醫師年齡中以30-39歲醫師人數25.52%最多,40-49歲與50-59歲醫師以20.89%並排第二,高齡80歲以上醫師有51位,29歲以下醫師有624位。臺中市醫師平均年齡46歲,較25年前增加3歲,有 67.4%在30-59歲的青壯年階段,不過,若以個別階段來看, 30-39歲的醫師佔總數的25.52%,相較於25年前的41.46%下降了15.94%,顯現了醫學院招生總量控制的結果,住院醫師若總量不變,未來臺灣的醫師也有高齡化趨勢。(圖三) 西屯區和北區 是醫療競爭重武裝區 臺中市醫師公會截至本年度9月底,醫院共有32家,診所有963家,從地區人口變化來看,中區及西屯區是人口變化最多的區域;中區人口截至今年9月底人口18,532人,從25年前的32,939人降幅達43%。中區目前有3家醫院(執業醫師115名)與37家診所,仍然是經營艱困地區,這一區域人口外流嚴重,就診患者和診所醫師的年齡層一般偏高。 總加起來佔臺中市人口43%的西屯區和北區,仍是臺中市的重武裝區,若再加鄰近的北屯區,總人口數超過臺中市一半以上,共擁有479家診所及3家重量級的醫學中心,外加12家醫院,擁擠可見一斑。幸好這三區也是臺中市新興人口及流動人口最旺盛的地區,區域內有多所大學院校及中部科學園區,外來流動人口蓬勃,化解在地競爭壓力。(圖四) 診所數成長最多 首推南屯區 近十年來診所數成長最多的則是南屯區,此區也是25年來人口數成長最多的,約增加130%,因地處臺中市邊陲,過去醫療資源相對稍弱,但由於其他地區診所早已飽額,年輕醫師開業逐漸把眼光放在南屯區,過去十年該區診所從117家增長至171家,是診所數成長最多的地區。在健保制度實施前,臺中市的診所共有576家(1994年),健保開辦那年(1995年)診所家數605家,成長13%,截至今年9月診所家數共計963家,較1995年成長了58%,醫師總人數則從25年前的1600多人到今天4107人,足足多了143%,基層診所醫師佔全體比率大約三分之一,顯現近年來衛生署推動的壯大基層分級醫療政策有起鼓勵作用,自由度高的診所開業模式逐漸受到醫師的青睞。 在醫師人數大幅成長143%同時,臺中市人口只成長40%,照理說應該是醫療資源充裕、人力游刃有餘,但是實際上卻是各大醫院仍然鬧醫師荒,深入探究原因發現,除了人口急速老化,高齡患者就醫需求增加外,臺中市醫療服務涵蓋中部地區,更是中部急重症的後送醫院,難以採用傳統地區人口與醫師人數比例方式參考,再者就醫便利也導致民眾就診次數增加,還有近年實施的住院醫師工時限制…等種種因素,都是構成醫師人力倍增、人力荒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如何能避免醫師苦勞,並兼顧到病患就醫的品質,是醫療制度改革的目標。 醫林人物經典佳句—「健保最大問題在於是福利還是保險定位不清」~ 吳南河/前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2004, 43期> 醫林人物經典佳句—「築巢鳥,不必為已;在其政、擔其責」~ 邱文達/前衛生署署長 < 2011, 7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