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彭正明
國內胰臟癌的發生在40~70歲之間,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了1.5~2倍,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當年度胰臟癌新診斷人數為2,202人,死亡人數也高達1996人,5年存活率僅7%,死亡率之高,為公認的「癌中之王」。但近年來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不斷有新的突破,因此,只要積極面對,都仍然有存活的希望!
背痛茶色尿 對胰臟癌要提高警覺
背痛、茶色尿、眼睛黃快就醫。胰臟癌的症狀相當多樣,胰臟分為三部分,根據臨床經驗有60%腫瘤所在位置為胰臟頭部,常造成膽管堵塞而發生黃疸、眼睛及皮膚變色發黃,或是尿液顏色變深,類似烏龍茶一般。更有突然血糖不穩定的現象,患者也比較能有所警覺。
在經過醫師確診後,首先會先放置支架疏通膽管減輕症狀,之後再做癌症治療的處置。而體部與尾部的腫瘤,初期僅會感到疲勞,患者不易察覺,等到晚期腫瘤變大壓迫周邊,患者才會有背部、腹部疼痛以及體重快速減輕的現象。
外科手術 達文西微創手術傷口小
胰臟癌需以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才能確診,治療會依照腫瘤侵犯程度來決定,如果腫瘤侵犯範圍不大,沒有侵犯到腸繫膜、膽道、血管或肝轉移等,即可先以手術切除,爭取時間;若腫瘤已轉移或範圍較大,建議先做化學治療合併放療,採降階方式,先把腫瘤縮小至可開刀範圍再切除,來提升存活率。
胰臟癌也是高度惡性危險的疾病,故採用手術治療是目前最佳選擇,手術方面,過去胰頭腫瘤採用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 operation),傳統開腹手術時間長約7-10小時,現在已有達文西微創手術方式,傷口比傳統小,手術時間也縮短到約到4-6小時,也比較好照顧。體部及尾部的腫瘤會以局部切除加上淋巴廓清為主,若有必要,也會將脾臟切除,有些患者會擔心脾臟切除後免疫力會下降,但其實不用太擔心,將癌細胞清除乾淨才是最重要的。
胰臟頭端癌的根除性手術(Whipple Operation),它包含胰頭、遠端胃、十二指腸、膽囊、上端空腸切除,及胰空腸吻合,胃空腸(十二指腸空腸)吻合手術。
三種不同手術方式比較表
以上表格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彭正明主任整理提供 傳統手術傷口大,照顧不易,病人恢復期長,現在除了有達文西微創手術外,還有機械手術輔助,讓患者傷口變小,縮短復原期;針對腫瘤肝臟轉移,現在也能使用肝消融手術處理,避免傷口擴大面積。在歐美國家,也正在發展栓塞治療,以栓塞藥物放進腫瘤附近的血管內,阻斷腫瘤的養份供應,讓腫瘤縮小,也能減少復發,但此項技術仍在發展中,尚未普及。 無法開刀的病人 也有活命的契機 不管是藥物治療、放療、手術治療,還是現在歐美發展中的栓塞治療,都不斷有新療法上市。
過去傳統化療多為一線藥物(5-FU, Gemcitabine, FOLFIRINOX, Abraxane, TS-1),如果失效後就沒有藥物可用,但近年已有二線化療藥物(Onivyde)上市,讓胰臟癌治療有新的武器可接續,並且免疫藥物也正在積極不斷的發展中,未來可望以化學治療搭配免疫治療(I.O.)或細胞治療(樹突細胞(DC),NK cell, T cell, CIK),讓許多無法開刀的病人也有活命的契機。另一項很常與化療搭配的放療(又稱電療),也有螺旋刀、光子刀、質子刀等新技術。放療現在有逐漸應用在手術過程的趨勢,也就是在開刀移除腫瘤時,同時針對轉移範圍術中放射性治療(IORT),降低未來復發機率。
三成患者放棄治療 呼籲先別退縮 中山醫學大附設附設醫院成立胰臟癌治療專業團隊,會根據病患腫瘤的侵犯情形,如腸胃科、胸腔科、腫瘤科及放射科等專門的科別會診,可讓病患癌症治療更全面。曾有一名65歲男性患者,一年前因背痛、食不下嚥、眼白泛黃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已有肝臟轉移腫瘤五顆,因無法開刀治療,先以化療合併放射治療處理,經過四個月,原本8公分大的腫瘤縮小到2.5公分,肝臟的轉移也以肝消融手術燒除,最後開刀將胰臟腫瘤清除後,目前恢復良好。
醫師分享臨床上觀察,約有20%胰臟癌病人可用外科治療,40%已轉移只能做化療,13%進行放療,剩下的27%患者自行放棄治療,放棄人數相當多,呼籲患者遇到複雜的癌症先別退縮,現在有許多良好的治療方式,只要積極配合都有機會治癒,除了自己心態上的調整外,「家庭」也是許多癌友能勇敢面對的支柱,並且中山醫大附設醫院也推動「胰帶胰路點燃胰腺希望」的活動,希望能藉由病友們彼此打氣,帶給患者與照顧者抗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