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編輯部 陳倩姿
圖/仁愛綜合醫院
總樓地板面積31475㎡、2016年動工的泉生醫療大樓已完成地下四層樓的基礎工程,鋼骨結構樑柱探出地面井然有序伸向天空。從仁愛醫院十樓接待室大窗往下望,工地一覽無遺,這裡是仁愛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廖仁每天上班前會先來站上一會兒的地方。
發願做好事 三十多歲由日本返台 泉生醫療大樓以父親為名,紀念老董事長廖泉生隻身來台,憑雙手打下的基業。第二代廖仁歷經了和父親相似的歷程,都是在國外學成就業,單槍匹馬回國,經營醫院相同的面對沒有同窗、師長和學弟妹人脈奧援的處境。 回台灣原本不在廖仁的生涯規劃中,民國69年他回國參加泛太平洋內視鏡醫學會,一場感冒引起的心肌炎,讓他在長庚躺了一個月洗腎11次。回到日本又發現腫瘤,後來雖然証實是因休克敗血症引發的膿瘍,虛驚一場,但與死神擦身而過卻也促成了人生轉彎,年僅30多歲的他意識到生命脆弱,也感謝上天垂愛,在心中「發願做好事」,帶著家人回到台灣。 接任公會理事長 醫界最燙手棒子 「父親空手來台灣,本來就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想法」,民國76年他成立仁愛基金會,創會理事長廖泉生,宗旨協助貧困民眾醫療救助。廖仁回憶,健保未開辦前洗腎是自費,「洗一次是3000元,省政府補助一半,基金會再補助700元」,等於民眾自付額只要800元,當時公務員平均薪水一萬元左右,為洗腎賣房賣地是常見的現象。仁愛醫院固定從盈餘中提撥預算到基金會,照顧生活困苦的家庭,「錢不夠就去騙理事長啊!」,回憶往事他臉上綻出頑皮的笑容。 發願做好事也包括出人出力服務醫界。從日本回國,廖仁在父親的引導下進入臺中市醫師公會。台灣有句俗話:「少年ㄟ卡勤行」,他積極熱情參與服務,很快在公會獲得許多長輩肯定和同儕支持,民國85年廖仁從澄清醫院林高德院長手中接下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大印,當時的他未料到,所接下的是醫界有始以來最燙手的棒子。 團結醫界 主張公會由診所當家 「當時作夢也絕不會想到會有頭綁布條上街頭的一天。」原來,民國84年健保實施時就已在條文中載明二年後要實行醫藥分業,這是診所大事,卻沒人當一回事,直到實施前夕才意識到事態嚴重,法已擺在那裡,不得不做,但醫界還是要表態立場。於是,廖仁成了臺中市第一個頭綁布條帶診所醫師上街的理事長。 多年後回頭來看這個當年醫界共憤的事件,廖仁認為事情根本問題在於制度,「日本診所醫師就保有調劑權,而我們採用了美國制度」,他指出,日本也有人不想放那麼多種藥而釋出處方箋,取藥習慣問題,診所和民眾習慣模式就好了,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也是經過這一役,廖仁深刻感到基層團結有後靠的重要,「當時醫院已有醫院協會,我認為公會理事長讓診所來擔任,更能為診所權益把關。」這看法獲得大家的認同,廖仁之後的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再度回到診所開業醫師上。 臺中醫界的人格者 廖仁擔任理事長時期,臺中醫林每期「理事長的話」一篇篇記錄下醫界時事和心情,例如針對醫藥分業政策,他大聲質問衛生署「欺騙民眾?取悅李總統!」(14期)、對於全聯會歷經的選舉紛爭,他痛心呼籲「醫界選舉的惡性競爭可休矣!」(19期),溫和外表下藏著當言不讓、當行即行的堅定意志。 理事長卸任後廖仁仍然是公會幕後的精神支柱,尤其和日本姐妹會的交流互訪,嫻熟日本文化的他,只要有空一定出席,多年來一直是公會在日本交流的大顧問。「他是臺中醫界的人格者」陳文侯理事長在編輯會議上如是說。 面對社會變遷 公會角色更加重要 目前,仁愛醫院交由專業管理,廖仁心中放著泉生醫療大樓,也心繫台灣的高齡化的憂心,他希望年輕醫師別太依賴精密儀器看病,「不要忽略了問診和觸診,問診可以從病人口中得到很多資訊。」他認為在面臨高齡化、少子化、醫師加入勞基法、醫療AI時代來臨..等種種變化和挑戰,如何讓醫界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得快樂些,醫師公會角色將更加重要。 秋意微涼,背光站在窗前的身影,日日凝望著一街之隔的泉生大樓平地而起,回望來時路,廖仁淡然自在,心中也無風雨也無晴。 醫林人物佳句—「為人、處世、行醫,都要秉持《真實》二字」~廖泉生/前仁愛醫院董事長 <1997, 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