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正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一千兩百多萬人死於不良的環境,而每4個死亡人口中,即有一個人的死亡與不良環境有關。2012年,全球約300萬人因室外空氣污染、430萬人因室內之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目前全球約有92%的人口居住地區的空氣品質不佳。不論是長期或短期的暴露,空氣污染的程度越高,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健康衝擊也越大。
肺癌的發生 跟空氣污染有關
人只要活著,就需要呼吸,呼吸停止超過三分鐘以上,腦部就可能受到傷害而永久無法醒來。因此空氣污染問題影響的是每一個人,從產前時期開始,到結束一生,從肺功能受損到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惡化、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到肺癌的發生,都跟空氣污染有關。
空氣污染物的總類極多,包括PM10(懸浮微粒)、PM2.5(細懸浮微粒)、SO2、NO2、CO、NOx(氮氧化物)、臭氧等等,隨著污染物的特性,以及粒徑大小,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傷害。近幾年引起大眾關心的PM2.5是指粒徑小於2.5微米的微粒,可懸浮於空氣中,吸入後可進入肺部深處,並隨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處,造成各種器官系統的傷害。
PM2.5的傷害 增加罹癌風險
PM2.5的來源可分自然產物及人為來源兩大類,另亦可依其產生之方式分為原生性及衍生性兩大類。其中人為之來源包括工業污染、機動車輛、營建工程、農用污染、以及其他污染來源,例如拜拜、燒香、燃放鞭炮產生之污染。隨著季風的方向,部分的污染源來自境外,包括東北亞(日、韓)的工業污染、中國大陸的沙塵暴以及各種污染、以及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寮國)等的生質燃燒。
PM2.5的傷害,是不分性別、不分種族的,但是年齡太大,或年紀太小的未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是特別容易受到PM2.5傷害的族群。吸入PM2.5可能造成的短期效應包括,喘鳴(尤其是兒童)、咳嗽、心律不整等。長期暴露於PM2.5,可能使得肺功能降低、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病、降低平均壽命,並增加罹癌的風險。
暴露在高濃度PM2.5 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
Jedrychowski等學者的研究發現,懷孕婦女產前的PM2.5暴露,可能影響新生兒的肺部發育。臺灣的學者由健保資料庫的研究亦發現,PM2.5與PM10對兒童肺功能的影響可持續兩個月以上。澳洲在一次森林大火後對氣喘病人的研究,發現火災引致之PM2.5濃度增加,確實會對氣喘病人造成不利的影響。另外,在一項統合分析的研究中,亦證實PM2.5的短期暴露可以增加COPD病人的住院率,以及死亡率。另一項臺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暴露在高濃度PM2.5的臺北市居民,會增加COPD急性發作住院的風險。 癌症的發生,先天因素約佔14%,後天因素佔86%,但是有先天易感基因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癌症。在歐洲有一個22國的研究,探討空氣污染與自然死因,以及癌症發生率的關係,發現PM10與PM2.5的確可增加罹癌的機率,而且增加最多的是與抽菸無關的肺腺癌。
降低PM2.5濃度 可增加居民平均壽命
由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的網站可查詢臺灣近年來各種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各縣市肺癌的發生率不斷攀升,然而,拜各種先進治療之賜,癌症死亡率並未同步增加。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病人罹癌之後所承受的生理、心理壓力與折磨,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癌症的發生。國外的研究發現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平方米,可增加8%的肺癌死亡率、6%的心肺疾病死亡率,以及4%的總死亡率;而PM2.5濃度每降低10微克/平方米,居民的平均壽命可增加0.61歲或223天。而且空氣污染的改善,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空汙狀況已經很輕微的國家,降低PM2.5到更低的程度,仍舊可以降低各種年齡層的死亡率。
空氣汙染減量 需合適的空汙防治法案
因此目前臺灣的PM2.5標準,雖與美國、日本一樣,規範24小時平均值應在35微克/每立方公尺以下,年平均值則應在15微克/每立方公尺以下,而且從環保署的資料可看到臺灣近年來的PM2.5年平均值有下降趨勢,但我們不能以此為滿足。很多空汙重災區的居民,還是不斷地經常暴露在高污染的空氣之下,而且就如前述,PM2.5的降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降到很低的程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對居民的健康有助益的。空汙的減量,人民當然應該督促政府,訂立合適的空汙防治法案,並且嚴格執行,另外全民配合,從食(改善飲食結構、減少油炸餐飲)、衣(購買環保材質衣物、選擇環保洗潔劑)、住(減少使用有機溶劑、使用環保油漆及建材、購買環保家電)、行(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汽機車定期保養、減少使用二行程機車)、育(杜絕露天燃燒、學校環境教育)、樂(祭祀不燒金、減少燃放鞭炮、煙火)等各方面來減少污染的排放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