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維適應新時代
中興大學後醫系 水到渠成 校長薛富盛: 積極結合在地醫院,產學互補培養仁醫
物理治療師法修法 可能造成立法紊亂
支援偏鄉離島醫療 望安七美周末假日門診初體驗
賀! 中國醫藥大學林昭庚講座教授 臺中市醫師公會顧問 林昭庚 榮獲中研院院士
疫情衝擊基層 診所轉型
診所轉型 從微調到團隊作戰
掌握核心能力 彰顯顧客價值主張 我的診所 從雜貨店變成專賣店
經營診所不二法門 與政策同行
診所新藍海 小草在疾風中蛻變
COVID-19戰疫 我在最前線
親愛的Baby 這裡不是外太空 記新冠肺炎陽性確診產婦生產
長新冠 染疫住院者居多 只是感冒嗎?淺談新冠後遺症
來診量暴跌 耳鼻喉科迎戰病毒大作戰
2022世界頂尖科學家排行榜出爐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洪明奇院士排名臺灣第二
施打新冠疫苗 心肌炎副作用仍罕見
診所醫護做好防護 病患更安心
前線防疫有愛無懼
卵巢癌治療的新境界
次世代基因定序 減少癌症無效醫療
斷食善終愛的極致是放手
2022臺中市醫師公會 高爾夫球 錦|標|賽|報|名
醫學窄門決戰面試? 別緊張 模擬考官來幫忙
疫情當前 幽默是心靈抗體
9/1~9/30 醫師公會美展聯誼社 年︱度︱美︱展
見山是山 程代勒找回對水墨初心
子女教育 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走讀高雄 在疫情嚴峻下 另類旅行
 
長新冠 染疫住院者居多
只是感冒嗎?淺談新冠後遺症

文 / 李柏昕 臺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
劉家瑋 臺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科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經超過兩年,新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2021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在全民齊心抗疫幾個月後疫情趨緩,疫苗覆蓋率也逐步提升,然而今年新冠疫情捲土重來,有些人認為過了兩年,新冠已經逐漸流感化,甚至和一般感冒沒有兩樣,如果不幸得到也不會有什麼後遺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愈來愈多文章顯示,得到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目前針對這樣的後遺症我們稱之「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

感染新冠恢復  後遺症倦怠肌肉疼痛最多
2021年10月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之後遺症,分析57篇文章共25萬新冠肺炎存活者,其中79%曾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研究發現在急性感染一個月後有54%存在後遺症,2到5個月後有55%,而在6個月之後仍有54%留存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括胸部X光異常(62.2%),無法專心(23.8%),廣泛性焦慮症(29.6%),功能下降(44.0%),倦怠與肌肉無力(37.5%)。
而另一篇2022年4月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的文章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名為PHOSP-COVID的前瞻性英國研究,探討曾因新冠病毒感染而住院的患者出院後的恢復情形,追蹤期間1年共807人,其中224人(27.8%)曾接受呼吸器治療,常見的後遺症包括:倦怠(60.1%),肌肉疼痛(54.6%),體能下降(52.9%),睡眠障礙(52.3%),感覺吸不到氣(51.4%),關節疼痛或腫脹(47.6%),思考變慢(46.7%),疼痛(46.6%),短期記憶喪失(44.6%),及肢體無力(41.9%),出院5個月以及1年後自述完全康復者的比例分別是25.5%及28.9%,1年後不容易完全恢復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肥胖以及曾經使用過呼吸器,而後遺症較嚴重者相對於輕微者,其全身性發炎指數似乎有較高的情形。


施打疫苗者  得「長新冠」機率較低
或許有人認為「長新冠」只會出現在嚴重新冠感染者。一篇2021年12月發表的系統性回顧顯示,無顯著共病症且感染症狀輕微者,後續仍常見呼吸道症狀、倦怠、頭痛、心智狀態下降等後遺症。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新冠感染後有相當程度的神經學後遺症如倦怠、記憶力下降等,2022年4月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或許可以解答,研究團隊分析感染新冠肺炎的靈長類動物腦部,發現相當程度的神經發炎、微小出血、及腦部缺氧病灶,間接導致神經衰退以及凋亡。然而這些研究的動物並沒有嚴重的呼吸道症狀,間接證明症狀輕微者仍可能具有腦部的損傷。
幸而最近以色列的研究發現,新冠感染的人當中,有打疫苗者相對未施打者得到「長新冠」的機率較低,研究結果為對抗新冠病毒帶來一道曙光。面對新冠肺炎這樣多變而未知的敵人,我們仍應該戒慎恐懼,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