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安南醫院副院長 ˙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身心疾患 台灣二十年內增兩倍 我們常常納悶:「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失眠疲憊」、「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卻不快樂」。一項國際知名報告指出,台灣常見身心疾患在二十年內盛行率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皆平行升高,來自台灣的研究和經驗,應該帶給全世界更「全面性、整體性」的思考: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而犧牲「精神健康」的嚴重問題。 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經知道壓力相關的憂鬱、焦慮、記憶、情緒等心理疾患,都是大腦健康的警訊,而當人類在未來二十年可以利用再生醫學和精確醫學達到長壽的目標時,醫學就只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 精神疾病難題 過度強調藥物治療 精神疾病是當代最困難的醫學難題,傳統精神醫學研究受限於「精神疾病異質性和複雜性」以及「實驗抽樣性取用單一觀察點」,而臨床上又過度強調「標準化診斷和藥物治療」並且「太過相信主觀臨床經驗而非客觀臨床試驗數據和結果」,因而忽略了精神醫學「強調個別差異」、結合「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的基本精神;政府無力重視心理衛生,只著重健保給付之衛生政策,造成「醫療扁平化」以及「身心疾病預防保健的資源不足」;民眾缺乏「腦科學及身心醫學保健」的基本教育和常識;「整合醫療及營養醫學」延伸出廣大的「商機」,為了販售產品,蓄意利用病患和家屬的無助、無望和無知,造成民眾「拒醫、懼醫和仇醫」的情緒……,這些都造成大腦醫學在臨床服務和基礎研究上的許多盲點。 情緒辨識科技 將改變傳統精神醫學 二十一世紀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隨著「情緒辨識科技」的進步;「基礎活動量、睡眠或腦部活動」等功能資料常模建立,在嚴謹研究設計及精準控制條件的前瞻性臨床實驗中,「系統性、連續性、即時性、動態性」數據型態得以收集…,會把精神醫學提升到不同的境界。相信大腦健康新觀念,很有可能在幾年內改變傳統精神醫學的診斷、治療、甚至預防的迷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