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23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ᅠII)頒布法令,規定訓練醫師的學校必須開設人體解剖課,這成為日後醫學教育的基石。 大體解剖納入醫學教育將近1000年後的今天,可能有機會逐漸退出教育現場?過去二年,美國已有醫學院開設不使用大體的解剖課,學生透過立體虛擬實境(VR)科技來研究人體結構,輔以仿真器官與真實病人的醫學影像,例如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掃描。臺灣VR醫學教育蓄勢待發,許多醫學院系早已摩拳擦掌站上起跑線。 2017年陽明大學成立「虛擬實境(VR)體驗與實作中心」,並建置「解剖教學協作平台」,能讓教師與學生同於VR中互動學習;2018年底,臺北醫學大學與HTC跨界合作成立VR解剖學教室,建置10組頭戴式顯示器及VR解剖教學軟體,最多可支援300人同時進入同一個虛擬實境空間;中國醫藥大學引進VR虛擬解剖桌和手術模擬平台,可多角度自由審視肌肉及各個器官到骨頭、神經、血管,並依個人需求逐一拆解、旋轉任一結構,大幅提升臨床醫療教育訓練品質;成功大學醫學院於2020年啟用「人工智慧 虛擬實 境教 室 」,結合虛擬實 境(AR/VR)於人體解剖學醫療教育。 採用數位工具學習,學生是否能獲得同樣效果尚有待時間證明,至少能肯定的是虛擬技術補充了過去無法重複練習的機會,並且能降低出錯機率,減少教學耗材的浪費,科技結合理論基礎作法已經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