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不斷成長,對於地球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或濫用,造成空氣污染與極端的氣候改變;大地反撲,天災不斷、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在二十世紀末起,即不斷的衝擊人類,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與生命,更深深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作與坐息。幾年間SARS、禽流感、季節流感大流行(2009年)、狂犬病、伊波拉病毒、腸病毒EVD68,及2020年初以來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等,再再都提醒我們生態環境的改變所造成的影響,是因果延續的。人類的歷史也是傳染病的歷史(如黑死病、天花、黃熱病與流感等)。在現在的科技下,傳染病的控制雖然有各種控制方法,但是大家可以想像,這些要命的傳染病,如果沒有疫苗,那會是甚麼樣的社會嗎?想想目前COVID-19對我們目前生活作息的影響,應該可以體會疫苗的重要性。
財政投資和科學合作 調整疫苗開發方式 新冠肺炎與流感或其的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策略,有何不同?其實病毒特性不同,防範的策略也有不同;但一旦成為感冒狀的常態性後,防治策略大同小異;但如果有疫苗,絕對是不二之選。疫苗的接種策略一樣都以防疫及醫療人員、高危險族群(如長者、潛在疾病、孕婦等)及高傳播族群(活動力強的兒童與學生等)為主。附圖為新冠肺炎與流感的防治簡圖比較,面對新興的傳染病、有限的疫苗與尚無有效早期預防及治療藥物,其他的防疫規格當然要嚴格一些。 一般疫苗的研發需要按部就班,經過數年時間(約5~10年)。瘟疫的衝突,迫使我們在迫切的短時間裡完成使命;還好,SARS、MERS與伊波拉出血熱病毒等疫苗的延續研發經驗,給了人類一個研發的借鏡,加速了研發的速度;但是在整個研發的過程與法規上,仍然需要作調整;以便能快速完成疫苗運用於傳染病的控制。附圖為疫苗臨床試驗階段介紹,與因應疫情的緊急研發過程調整。世界衛生組織及其合作伙伴為加快對COVID-19疫苗的迫切需求,在前所未有的財政投資和科學合作下,調整了疫苗開發方式。研發過程中,在保持嚴格的臨床和安全標準的情况下,一些步驟同步進行;但這並不影響研究項目的嚴謹性。常規疫苗研究中,一組志願者接種實驗性疫苗,而另一組則接種不含此疫苗的安慰劑;在一段時期內持續監測這兩組人並比較結果,觀察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但必需考慮到一些重大倫理因素。尤其是對於像COVID-19這樣的新疾病,我們還未完全理解,現在仍在摸索如何治療。 因應病毒突變 研發治療藥物與次世代疫苗 目前已經獲得核准、或仍在緊急授權使用(EUA)或仍在研發階段的新冠肺炎疫苗種類如附圖。目前已廣泛使用的種類包括:減毒及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m-RNA疫苗與次蛋白疫苗。基因體疫苗(包括腺病毒載體疫苗與輝瑞及莫德納m-RNA疫苗)將新冠肺炎病毒的脊蛋白基因做好之後,打入人體,讓人體的細胞自己來製造蛋白,再誘發抗體反應。而減毒疫苗、滅活疫苗與次蛋白質疫苗,則都是已經做好的棘蛋白,打到身體內,直接讓人體來產生抗體,所以作用急要比較局部。 此新型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出現後,不斷地突變及演化,目前有很多的突變株,有些被定義為值得密切關注的突變株(virus variant of concerning, VOC),包括英國變異株(B.1.1.7,ᅠAlpha)、南非變異株(B.1.351, Beta)、巴西變異株(P.1,ᅠGamma)與印度變異株(B.1.617.2, Delta)。現在有另一種「值得密切關注」的R.1變異株,會「增強對疫苗抗體的抵抗力」,即使已打完2劑疫苗卻仍可發生「突破性感染」。面對此情況,未來的防疫措施、有效的治療藥物與次世代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及接種方式等,仍然需要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減少對社會的衝擊。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評估不同平台新冠肺炎疫苗對變種病毒綜合抗體效價改變的比較,如附圖:四種疫苗對南非變異株的抗體效價都降低很多。 因應病毒突變 研發治療藥物與次世代疫苗 疫苗除了有效性之外,疫苗的副作用也是一個大家目前比較關心的部份,目前世界各國都有主動及被動的監測通報系統。不管這些副作用是不是跟疫苗有所相關可能還是需要一段的時間經驗累積才能夠做比較確定的結論。但是對於經常發生的這些不良反應,我們需要多加瞭解與注意:如接種者接種此疫苗的風險評估、常見副作用的症狀與發生時間、副作用是否是可以避免(接種前後的注意事項)、發生副作用該怎麼辦、以及如何適當處置及治療的方式。較為嚴重而特別關注追蹤的可能問題包括: ❶過敏性休克:11.1/每百萬(美國Pfizer,ᅠ81%有過敏史,平均13分鐘),ᅠ0.025%(Pfizer/Moderna) ❷心肌炎及心包膜炎:主要為mRNA疫苗(加拿大PHAC,ᅠWHO,美國CDC,歐盟及以色列),加拿大的疑似病例都輕微 ❸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TS)(/每百萬):主要為AZ疫苗(及美國Janssen),ᅠ15.0(加拿大),11.6(德國),3.2(美國Janssen),0.18(韓國),ᅠ3.6(台灣:接種5~27天發病, Anti-PF4 (+)) ❹微血管滲漏症候群:牛津AZ疫苗 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ᅠSyndrome, GBS):AZ疫苗 疫苗研發過程 學習控制傳染病機會 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種類繁多,抗體的效價又不太確定;因此在疫苗供應不足時,混打是無可避免的議題。台灣目前接種的原則為:以國外有實證的有效混打方式為原則。台灣疾管署(CDC)目前也委托研究機構進行各種新冠肺炎疫苗混打的評估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未來會如何發展,相信挑戰與衝擊仍然存在。但此次疫情的衝擊及疫苗的研發過程,給所有的人學習傳染病重要性的機會。幾種新疫苗都是第一次運用於人類身上,面對未來各種新興傳染病與再浮現的傳染病,人類也更能有效的去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