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UNWDD),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斷呼籲糖尿病為危害人類健康的最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因此,利用發現胰島素的加拿大班廷醫師的生日提醒大眾對糖尿病的重視。今年也適逢胰島素發現問世100週年,而全世界又共同面臨百年一見的新冠肺炎威脅的浩劫,於此之際,更值得我們深思糖尿病的治療及防治政策在後疫情時代的迫切性。此文將列舉一二供大家參考。
糖尿病 是罹患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 從全世界的數據來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肥胖是罹患新冠肺炎後的高風險族群,確診新冠肺炎的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比例進展成為重症,死亡率也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3倍。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避免罹病者病情惡化,因此在疫情期間或即便在疫情之後,確實的防疫基本防護包括維持手部衛生清潔、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相信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努力宣導下,大家都能確實遵守。 另外在疾病管理方面,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在疫情嚴峻維持二、三級警戒時尤顯重要。台灣在面臨疫情初期及在維持三級警戒時間時,不少糖尿病患者因長期居家,不敢回醫院回診而導致病情惡化者經常可見,而國外亦有因為降低返診追蹤檢查而略增死亡風險的報導。因此,按時回診、遵醫囑按時用藥、經常自我血糖及血壓監測是控制疾病的不二法門。對於無法返診的個案,遠距醫療是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定期追蹤、監控慢性併發症的檢查,仍是疾病控制不可或缺的要項。 血糖高低起伏太大 考慮暫緩接種疫苗 「我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是診間糖尿病患者常問的問題,因為疫苗引起的血栓事件及死亡個案引起大家質疑恐慌。就科學面來說,以腺病毒載體設計的新冠肺炎疫苗,發生的血栓及血小板低下的情況,非常罕見,稱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群」,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其致病機轉與傳統的糖尿病高血脂所導致的血管栓塞截然不同,大家不應過度恐慌。 疫苗施打仍然是目前預防病毒感染、減少住院、重症及死亡最好的方法。所以只要臨床狀況穩定,對疫苗成分沒有過敏禁忌,都建議施打疫苗。但是若有病情不穩定的情況,例如血糖高低起伏急性變化太大,或有高血糖症狀、有急性感染、發燒者、其他共病急性變化者,應考慮暫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直至狀況改善。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是導致死亡主因 根據統計,國人罹患糖尿病數已逾230萬人,與疾病相關的大、小血管慢性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慢性腎病變、眼病變及神經病變等,是導致死亡及失能最主要的因素,為了要達到降低上述風險,自政府實施糖尿病共照網政策以來,從2019年的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的糖尿病年鑑報告可知,台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因糖尿病導致的住院及死亡率均有明顯下降,糖尿病患的平均餘命與一般人口差距逐年縮短(糖尿病與一般人口比較:男性由2000年的6.2年下降至2014年的3.2年;女性由2000年的4.7年縮短至2014年的2.6年)。 但也不容否認,因人口老化,65歲以上第2型糖尿病患者佔總糖尿病人口50%左右,而新發生的個案則以盛年之際40~65歲居多,約佔59%,且逐年增加,而年輕型糖尿病(小於40歲)也見逐年成長。因此,一方面我們要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二方面我們要致力於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 資源有效整合 醫病雙贏的目標 基於上述原因,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在2020年於學會成立40週年慶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連同產官學界,舉辦糖尿病宣言回顧展望高峰論壇,集思廣益,匯集各界之共識,預計將於2021年世界糖尿病日發表新的糖尿病宣言。其中重點包括應提高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病患的涵蓋率,發展以糖尿病併發症及共病控制為品質指標的評估模式,建立多重慢性病整合醫療照護平台,訂定獎勵辦法及財務誘因,以達資源有效整合、醫病雙贏的目標。 另外在糖尿病治療與國際研究接軌部分,糖尿病學會除了滾動式即時修正現行國內糖尿病指引之外,並同步推展教育訓練,期能影響現行健保給付規定,特別是現今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強調除了血糖控制達標之外,尚須考慮心臟、腎臟共病,健保給付若能與國際治療標準即時接軌同步,則能增進治療效率,進一步降低併發症發生。而在預防方面,除了從教育基本著手,透過各級學校課程教學宣導健康生活型態之外,政策上應分析現行糖尿病篩檢政策的成效,據以重新擬定罹病高危險群與篩檢目標,並提供飲食及運動衛教適時的介入,及早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後疫情時代,糖尿病的防治政策仍刻不容緩,我們不斷透過每個活動的倡議,提醒國人對糖尿病的認知與重視,糖尿病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影響家庭成員、社會與經濟;它需要跨醫療團隊的照護,更需要政府部門長期的關注,如果能師法「癌症防治法」,國內未來訂定「慢性病防治法」,納入糖尿病防治為其管理項目之中,據以協調各部門單位共同擬定政策,相信能夠讓台灣的糖尿病照護政策更臻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