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讓現代人有機會打造一個全新的生命軌跡。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ᅠKelly)提出「第三人生(Third Act)」概念。他認為人生在經過成長學習、成家立業時期後,人們進入心境成熟、發展真正的興趣,並且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的第三人生。
臺灣的嬰兒世代到今年(110年),年齡層落在57~75歲之間,正是「第三人生」的主力族群。雖然,醫師工作較沒有屆齡退休問題,但時代快速變遷、職場新陳代謝加速、新型態經營診所冒出,還有生理狀況等具是挑戰。如何身心安穩迎接人生最自由自主的階段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 有人推崇日本文化「找到生存價值,感到滿足喜悅」的Ikigai生活哲學;有人退休後立志「要和喜歡我的人,共同做我們喜歡的事」,也有把診所變身咖啡館,成為咖啡問診達人,更有直面命運者,在視力逐歩退守之際,依然充滿激昂意志,把握時光服務公益和遍遊台灣。白袍的第三齡,充滿成熟智慧與平衡。 法國作家Bernard Ollivier在其長銷著作《60人生多美好》書中,回顧他自退休後一路走來的精采人生,他說:「對於這段只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人生,別讓每天都是星期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