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原地
武漢肺炎 去年十二月這樣的說法
回顧去年在十二月,有一次看診時,從大陸回來的病患提起,他聽說在武
漢市流行一種肺炎。可能是以前的「非典」。心想該不會是2003年的SARS病毒又捲土重來,趕緊上網搜尋,看到的訊息並不多。網路上的訊息顯示說並不是像過去的「非典」SARS一樣有效地人跟人之間的傳染,傳染性不強,但又會造成嚴重的肺炎死亡。
對於大陸資訊的不透明,心中起了一個疑問?沒想到到了今年的一月在JAMA雜誌和新英格蘭雜誌上,閱讀到了武漢大陸學者發表的武漢市流行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肺部嚴重感染發炎,呼吸衰竭和多重器官衰竭以及死亡。當初直覺應該過去的SARS吧!當初國際社會並沒有非常認真的看待這新傳染病的流行。
台灣首例病例 1月21日境外移入確診
今年一月剛好是總統大選的時候,民眾和醫學界可能沒有非常關注此事件。但是台灣政府擔心選舉返鄉人潮會帶來新傳染病流行。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馬上安排傳染病防治醫療網莊銀清指揮官及防疫醫師洪敏南前往中國武漢,獲取疫情相關資訊。得知如同在JAMA雜誌發表的訊息一樣。但是研判武漢當地雖不排除有限人傳人風險,然感染源尚未釐清,有人傳人得可能性。
民國 109年1月15日疾管署立即稱為「嚴重特殊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啟動邊境管制防疫措施,疾管署宣布自1月16日起提升武漢市旅遊疫情至第二級警示(Alert),提醒國人注意如前往中國大陸武漢及鄰近區域,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久在1月21日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出現,是50歲女台商於大陸武漢工作由武漢搭機入境,因發燒出現呼吸道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後送就醫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病例。
2019新型冠狀病毒 不同於SARS-CoV
自從2019年12月,在武漢市發現了一群肺炎患者感染原因不明的病毒,確認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CoV),起初稱2019-nCoV,這是以前人類或動物未發現的病毒。最初流行病學證據提示大多數患者去過武漢當地的海鮮市場,並且從這些患者中獲得的病毒的基因序列與蝙蝠中冠狀病毒鑑定的高度相似。由於與SARS-CoV有88%相似,該病毒隨後被重命名為SARS-CoV-2。
冠狀病毒為RNA病毒,可分為四個屬: alpha, beta, gamma, and delta。已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alpha CoV的HCoV-229E , HCoV-NL63以及beta CoV的HCoV-HKU1, HCoV-OC43, MERS-CoV, SARS-CoV, 和最新發現的SARS-CoV-2,屬於beta CoV。除已知會感染人類以外,其他的動物,跨物種傳播是冠狀病毒成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重要病原體。
2019新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持續肆虐,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世界衛生組織不久宣布新冠狀病毒感染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並於3月 13日發布大流行的訊息。在文章撰寫時候,COVID-19已造成全世界超過180個國家以及1,970,000人以上遭受感染,並有125,000人以上死亡。
無症狀帶原者恐形成群聚感染傳播者
COVID-19病患初期表現,像一般普通感冒或咽喉炎,主要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很容易被當流行性感冒和普通病毒感染的感冒。等到疾病嚴重形成肺炎,對於年紀大和慢性病患者很快呼吸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和死亡。(表一)SARS-CoV-2感染另一個很難防治的特色是出現無症狀的帶原者,無法在一般的情況下被診斷,容易形成家族和醫院內的群聚感染傳播者。
表一 比較 COVID-19、SARS、MERS、和H1N1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差異
截至目前為止,在診斷方面冠狀病毒不以組織培養方式為主。PCR 為SARS-CoV-2之檢驗首選,且快速篩檢方法仍然在發展中。在治療方面目前並無特定推薦的治療冠狀病毒的方式,採用支持性療法為主。SARS流行期間曾有許多抗病毒藥物被使用來治療病患,但是多項的抗病毒藥物仍在臨床實驗當中。
社區防疫 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在面對新興和高傳染性的傳染病流行的時候,為了避免疫情的快速擴散以及大流行,在沒有快速篩檢,有效藥物,及疫苗預防注射的情況下,藉流行學防疫的概念,施行隔離措施及圍堵的政策避免疫情的擴散。由社區投入專業的醫護人員和社區中關心疫情的志工團體及志願服務人員,協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辦理相關人員追蹤關懷等事務。
回顧2003年台灣在SARS 流行總共造成台灣 664 例之 SARS 可能病例,包括了和平醫院封閉的醫護人員,其中總共 180 個病人死亡 。 SARS 的慘痛經驗讓我們學到幾個重要教訓。其中政府積極的重新規劃院內感染管制措施,來面對面新興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及應變計劃。所以當此次疫情開始,政府立即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主導中央與地方的防疫單位施行邊境管制的隔離措施。這其中包括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等措施,來管制有旅遊史及接觸史的高風險族群,避免社區擴散。到目前為止這個政策似乎延緩SARS-CoV-2在台灣造成是社區感染的一個方式。這個社區防疫的概念也登上的國際著名JAMA雜誌,獲得的國際的讚譽。
基層診所因應及處置原則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的確診個案中,大多數的個案都是境外移入,也出現多起家庭群聚的感染和一個醫院內傳播的案例。相較於全世界其他國家,以台灣目前的疫情控制狀況的能力,在國際社會間引起的關注仿效的對象。
在台灣,感染科醫師主要負責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臨床診斷治療,但基層的醫師才是第一線直接面對病人尖兵,醫師接觸出現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對於返國14天內如出現上述症狀,醫師應小心的詢問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如發現疑似個案,應於及時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目前建議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措施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相信在台灣政府強力防疫的公共衛生政策和完整健保醫療體系齊心努力合作之下,一定可以對抗COVID-19的挑戰。
注意!通報定義(任一條件)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感染風險對象管理機制
|